近代中国地理志 | 王强 江沛

主編:王强 江沛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书号:978-7-5506-2004-9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册数:60册
中图法分类号:K928.65
众所周知,地理是历史演变的空间舞台。不瞭解过去的地理,就无法清楚认识历史活动,看不出历史的实际面貌。从这一意义上讲,记录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状况的地理志书,也可以说是研治当时历史问题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至于对于历史地理研究的史料价值,更是显而易见,似已毋庸赘言。
中国古代编纂过各种各样的地理志,但在其早期阶段,包括各地地理建置、户口、山川和关隘等项内容的地理记述,并不属于公诸于世的著述,只是朝廷相关机构深藏秘扃的文牍。东汉时期的写成的《汉书·地理志》,虽然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全国各地的基本地理要素,但那是由东汉时期人班固来载录西汉时期的地理,记述的都是过去了的史事。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晋时期,才开始发生改变。到了这时,反映当代全国地理总体格局的地理总志和记录某一区域、乃至都城地理状况的专志,都已成为普通读书人案头备置的书籍。
地理志书虽然已经广泛流通于社会,但在此后的各个朝代,朝廷仍然主导着这类地理书籍的编纂,特别是民间并不能轻易改篡朝廷颁行的当代地理志书。然而到了明代,情况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即明代后期一些书坊在刊刻本朝颁行的《大明一统志》时,开始擅加更改,以便反映明代中期以后地理设置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朝廷对相关地理著述的掌控,变得更为松懈。
在清朝结束之前,随着西方地理书籍的传入,传统地理志书的修纂,在形式上就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政府掌控的放松,新的著述形式的发展,加之进入民国以后,政区变更至为频繁,同时西方新式印刷技术也在此时日渐普及,在这几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清末民国期间地理志的编著,呈现了十分兴盛的局面,数十年间,层出叠见。
时至今日,这些地理志书,当然都是研治清末民国时期史事、特别是晚近时期历史地理问题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然而,由于国家贫穷而多事,这些书籍大部分本来就印制粗劣,不易保存,加之持续不断的战乱和种种人为的破坏,乃至肆意焚书毁书,其完善存留于世者,大多数量寥寥,而相关公立藏书机构,对学者利用又有诸多限制,查阅愈加不便。
友人王强君有鉴于此,数年来悉心搜集这一时期的地理志书多达六十多种,将其汇印发行,使之化身千万。这实在是一件便利学人而有功于学术的大好事,因聊述数语,以为之赞。
人類居處飲食,或因地利的山川丘陵,或賴地産的動植庶品,這個重要的自然事實或許很早就引起古人的思索。在《爾雅》、《說文》之類的古代辭書中,就有大量關於山水、草木的記載,這或許出於古人“博物”的知識理想,但也表現出這些書籍的作者對自然的樸素動人的興味。在後來人文燦然的時代,國家的疆界與行政區劃的經營,也多有賴關於地理的知識,古人所謂的“體國經野”,《周禮》中的“職方”之官,還有歷代史書的“地理志”,以及後世之“一統志”,都不出這種用意。
近代中國的地理學,一方面繼承了古代的史地、方志傳統,一方面又有取於源於西方的現代地理學。在晚清以降的中國現代化過程中,與政治時局密切相關,地理學知識充當了某種意義上的先鋒角色。自晚清以來,清廷的對外關係,凡有交涉,多以失地賠款告終。據説主持近代史上的割地條約的晚清要員,在面對列強的割地要求的時候,竟然有方向莫辨的情形。這真足以警醒那個時代的先覺份子。1903年,張之洞擬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開列了包括地文學、地理總論、政治地理、商業地理等在內的十餘門地理相關課程,地理學,一時儼然成爲自強的急務。在這種風習鼓蕩之下,晚清民國以來,產生了大量的關於中國各地的地理論述。
本編共收錄晚清民國時期地理著述六十七種。包括地理通論、分省地理,商業地理、糧食地理、人文地理等。這些文獻记载的范围涵蓋了當時中國的大部份省區,大量的涉及近代中國的自然地貌、疆域變遷、物產分佈、民情風俗,可爲當代中國地理敘述溫故知新的基礎,也是研究近代中國地理、人文變遷的重要資料。讀者玩此一編,將使神州禹域爲舊國舊都,指掌瞭如也。
關於本編的選目,由於資料收集的困難,或有當時之叢書,經過多方收集而仍然未能齊備者,祗好付之闕如。又别有多重種人文地理的專門著述,若合爲一編,則卷帙過繁,所以列入本編的第二輯計劃中。
編輯《近代中國地理志》的用意,在使舊物重光,古爲今用。凡所收錄的文獻,皆用影印。值得注意的是,叢編之中關於當時的政情、邊疆、民俗的敘述,其造語修辭乃至命意,或有與今天的認識相違背的地方,本著歷史存真之意,本編於此皆一仍其舊,亦希望讀者有以鑒别。最後,希望本編的出版,能促進相關學術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