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儿心得
查看话题 >育儿迷茫,我读了三本育儿书两本工具书
如同伊斯兰教里区分什叶派和逊尼派一样
育儿也大致分为了严厉派和温和派。
小时候我妈妈看的育儿书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严厉派的代表。传奇、精确最重要的是严厉。高强度学习不准停歇,手握冰块锻炼“意志力”。
哈佛,变成了望女成凤时栖下的那枝金光闪闪的梧桐。是我妈妈为我选择的梦校。
幸好这种高压虎妈在李女士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里没有得到彻底贯彻,我在大部分时间还是野蛮生长了。
我没有上哈佛,我去了我自己最喜欢的梦校,考上了我做梦都考不上的研究生,学了我梦寐以求的专业。
如今,在我怀揣着一个小生命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什么未完成的人生梦想需要我的孩子延续下去,我的人生已足够完整,我也不需要他去给我“挣面子”。我也不奢求他带来锦衣玉食,泼天富贵。
我希望他赤忱善良,正直挺拔。
我希望他不盲从的追寻自由与自我实现,学会说“不”,也学会坚持。
我希望他平凡普通但快乐,有一点小小的成就就会很觉得很快乐。懂得取悦自己,要热爱阅读,也要热爱运动。
所以我坚定地站在了温和育儿这一方。
还是老样子,在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后,除了日常刷网站,接受一些零散的知识,我也选择三本育儿书去搭建一个育儿基础体系。
育儿书里按我觉得受用程度先后排序,我觉得是《真希望我的父母度过这本书》、《温和坚定育儿》和《养育男孩》
之前有提到过两本我在育儿的工具书,分别是《小儿辅食大全》和《》
我一本本的说
1、
我建议所有的新手父母,以及即将要成为新手父母的年轻人都读一读这本书。
这本书并没有实操的育儿经验,它如同一帖清凉贴,能熨帖每一个这本书是在“修心”,修理一个父母的心灵。
我们很多育儿焦虑来自于没有答案。或者照抄的答案并不能适用于你的孩子的身上。
当你真正意识到你对你孩子的好或者不好,焦虑或者失控其实都来自于你自己对于你童年的修复和投射。当你面对小婴儿失控的时候,在抱住你的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抱住那个在童年受伤的你自己时,你也会释然和平静很多。
我有的时候觉得,当父母很不容易的一点,在你的童年没有得到有效抚慰和关怀的前提下,面对一个咿呀学语自己处理不了自己情绪的小婴儿时,你是无法提供强大的稳定情绪去抚慰你的孩子的。
当无人给你的童年道歉时,你势必会在别人寻求情绪帮助的时候因为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而左右为难,束手无策。
当你知道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不会和一个小婴儿去较劲,也不会再去向你的孩子去索求情绪安慰。
这本书颠覆了我以下的观念,其实都不能完全算是育儿了,是更广阔的心理范畴:
其一,颠覆了我作为一个育儿者的角色
书中这样写
“尽量去关心婴儿,及时回应他的要求,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从子宫转移到外部世界的过程尽可能顺利。如果你不把孩子当做人来看待,而是把他们当做事情来处理。不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你就会发现,孩子十几岁或者成年后,你就再也无法跟他们深入的交谈。“”
在我接下来介绍的《读懂孩子,温和养育》中,有一个换位思考,我也觉得非常有意思。
想象一下,现在的你,无法自主行动,没办法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也没有办法表达。周围有些奇怪的脸,你不清楚他到底在说什么。你的身上有很柔软的法兰绒毯子,温度也很合适。但是你感觉到有点饿,但是身边的人微笑着准备给你洗澡。
搁你,你不崩溃,不尖叫?
但这就是小婴儿的日常。
对于婴儿来说,爱其实是一种渴望获得接纳的痛苦,有一个人在无论他哭成什么样都能平心静气地包容他。他就会很有安全感。
所以作为一个主要养育人,我的主要功能是一个观察者和翻译者。
在长期的观察中间摸索出我的孩子的习性,他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尽量在他忍耐峰值之前把他的问题解决,并且同步给周围的喂养合作者。尊重婴儿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试图让婴儿的作息去适应家长。
我也是一个协助者。
我是带他来这个世界上的人,我是他第一个导游。他从我的身体重重保护中来,他要学会自己呼吸、自己进食、自己走路。他有很长很长的路,也有很多很多的恐慌与挑战。
我要用平静的爱包容他,用大量的话语引导他,用精力和陪伴给他介绍。
这个世界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我能让幼小的他至少能看清眼下的路。
角色定位清楚,让我的养育总体比较平和。(除了生病!)
其二,重要的不是家庭结构,而是这个家庭的情绪流动
我之前也很担心,公婆和我爸妈的到来,破坏了我小家庭的独立运转,我是否会失去我孩子的养育主导权。
他会不会像我小时候一样,一方面想妈妈,一方面又被外婆无底线地宠爱培养了很多坏习惯。
但是在这本书里的观点是,不要去在乎到底有几个养育人,小家庭还是大家庭去养育孩子。重要的是这个家庭里没有负向的情绪压抑,正向的情绪是流动的,每个人都有正常的互动。
小孩子是很灵的,他们天生就能嗅探出情绪的异常。
如果一个小家庭没有欢声笑语,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小孩子会在这其中无法拥有安全感,所有的事情他都会向外求索,不会再关注内部家庭。也自然无法和父母敞开心扉。
其三,不给孩子贴标签,也不给自己贴标签
做父母也要勇敢认错,也要勇敢地说我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尽量不要评判你自己,你自己的教养方式,你的孩子。不要用你是一个好妈妈,坏妈妈,他是一个好孩子,坏孩子去定性行为。
尽量让孩子去尝试,去做自己的事情。并且在这其中用具象化的描述去鼓励和制止,多谈你对于这件事情的感受,少去评判他的触发点。
当我们替一个人去做他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剥夺他正常的能力。
每个小孩都是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朵牵牛花,也可能是一株向日葵。
或者他就根本不是花,他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小树。
正是因为多样,森林才丰富美丽。也正是静待花开的过程,才是我们亲子关系的抵达。
2、
这本书回答了我一个问题,解决了我的一个焦虑。
我以前还没有生孩子的时候,有的时候在外面逛街。会看见情绪崩溃的小孩躺在地上尖叫大哭,同样情绪崩溃的妈妈又急又臊,也在破口大骂,试图用强权压制住小孩失控的行为。
我就很怕我有一天会变成那样焦虑、不可控的母亲。我也不知道当我的小孩就地躺倒耍赖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办。
在这本书里他解释了小孩子的大脑的发育进展。其实小孩子的大脑皮层还没办法处理复杂的情绪。他们在遇到强烈情绪的时候,大脑只会出现一层脑雾,他们不明白情绪如何纾解,甚至不知道情绪如何表达。只能用最极端的行为去要求大人注视他帮助他。
我觉得小孩子的情绪是一只鞋子,一只被脱下亟待被穿上的鞋子。如果他把那只鞋子脱下来很愤怒地摔给了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和养育者,我不应该愤怒地咆哮说,你把这只鞋子为什么脱下来了!为什么打我!并且把这只鞋子又恶狠狠地拍在他脸上。
我应该拿着这个鞋子帮他穿上,并且告诉他,鞋子是穿着的,不是用来打人的。
如果我的孩子在众目睽睽下倒地大哭咆哮。我会先拥抱他,然后看着他的眼睛说
“妈妈知道宝宝现在一定很伤心,很生气。妈妈如果遇到这种事,也会很伤心。妈妈理解你。但是妈妈觉得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们这样发脾气可能有点不太合适。我们先冷静一下,喝一口水,然后你再告诉妈妈你想干什么好吗。如果这个需求是合理的,妈妈一定会帮助你达成的。如果不合理,妈妈也会告诉你原因,然后我们俩一起想办法解决好不好。”
认可他的情绪,并且告诉他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就算他发了脾气,作为他的主要保护人也会提供稳定的情绪站在他的角度同理他的情绪。然后指出不适合的地方,进行注意力转移,引导他冷静地用语言表达需求,最后进行选择权的让渡和表态,让他感觉到安全。
即便他失控了,我还是稳定的,于是在不断地稳定保护失控中小孩子逐渐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和纾解情绪,变得有同理心有应变力。
当然这一段有纸上谈兵的嫌疑,目前我的娃还没有到自我意识发展高峰,情绪无法纾解的时候。等我到可怕两岁的时候再来反馈这个方式有没有用。
同时我也在警惕如果选择温和派的养育方式。会不会让我失去对娃的规训和权威。如果一味地散漫自由,不告诉他基本的社会规则不明辨是非,我觉得这段育儿也是失败的。
温和养育里提供了一个清晰划线的方法。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是红线,你就要温和但坚定地拒绝去做,并且要让你的其他养育人都同样遵守这个规则。如果娃要做,就马上把他抱离现场,并且解释为什么要这样。
就我的看书感觉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的前半段比后半段精彩。理论部分比实操部分精彩。可以一看。
3、
这本书特别实操,几乎就是一本工具书。
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多,只是说了男孩会有睾丸激素,这种性激素会让他们爱运动爱冒险,要强活力,比较擅长理性思维。
在养育男孩中,6岁前是属于男孩和母亲的温柔岁月。他会全然地被母亲所保护。但是在6岁后,父亲这个角色就变得尤为重要。父亲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一个好的父亲的介入会让男孩的成长事半功倍。
这让我想到在我生下满仔的时候鹏鹏跟我说的话。
“如果生下了一个女孩,我只要是一个好父亲就行。我全然地保护她宠爱她就够了。但是如果生下了一个男孩,我就要变成一个好男人,因为我的儿子会全面地学习我,我要给他树立一个男人的榜样。”
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羁绊,大概也是我不懂的,但是我喜闻乐见。
4、
还有两本工具书上次提到有姐妹想要。我也把书名放在这里,一本是介绍做辅食的《小儿辅食大全》,一本是中医推拿小妙招,这种书我觉得大家按需去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不要盲从。
肯定还会有人说,我的娃还小,有些苦我还没有受。
但是我想说,娃在长大,我也会不断学习。在基准不变的情况下,去学习新的育儿理念。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反思,我这样亲密、温和的育儿给满仔带来了不可逆的坏影响。但是不强求一个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当一个快乐的父母。亲近大自然,远离电子产品。这些基础的东西,我坚持到现在,我和我的孩子确实都从中受益。
《读懂孩子,温和养育》里写没有养育孩子的“唯一正确方式”,实际上每个家庭都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育儿方式,因为每一个孩子不同,每一对父母也不同。
她坚信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其迷信别人的育儿方法,不如武装自己,理解孩子,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养育专家。
未来的事,未来再看吧。
接下来我可能看《隔代不隔爱》探讨隔代育儿的困境和解决办法。有感触也会在豆瓣和大家一起交流。
今天就写到这里啦,祝大家育儿愉快~
之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扬州的咸淡,我尝过了。 (6人喜欢)
- 从大脸师太谈女性社会支持系统 (12人喜欢)
- 战火纷飞的后婚姻时代,我们幸存了下来 (44人喜欢)
- 未来做账号的一些思考 (15人喜欢)
- 失败的2024,年终总结 (37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