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抬脚就能走出去的自由
今天拥有了一次久违的美好的散步体验。走路,一个人,漫无目的。
一抬脚就能走出去的自由
散步的起因是晚饭吃的有点多,在小小的校园里溜达,走着走着,忽然想,为什么不能出去走走呢?于是出门,随机选择了向西走。走出来忽然意识到之前的两年多以及更长的岁月里,我并不拥有这样的自由,每一次出门都需要有正当理由,有些时候即使有正当理由也不能出门。再往前数高中三年,我甚至一个月只在月假的时候等爸妈来接我出门一次。一种意识渗透在我心里,我出门要去某个明确的地方,出于某种目的(包括去吃饭/玩)。
而现在,刷卡就能进出的校园让我才发现,原来我只要抬脚就能走出去。走在学校周围的街道上,却让我联想到21年某个夏夜在成都的街上走着的感觉,陌生与熟悉交织,一个人,漫无目的。我路过街心公园,一群阿姨在跳广场舞,继续往北,一个大爷在边遛便逗他的小柯基,路边相邻一个花店与一家水果店相邻,我在两个门前都稍稍驻足,然后走进水果店买了小半篮草莓,一斤,三十块钱,有点贵,但是谁让草莓这么可爱呢。
继续往前,走到双紫支渠路,之前曾骑单车路过这里,安静,晚上灯有点昏暗,但并不让人缺乏安全感。水边,有花开着,路过的车灯照着它忽明忽暗。我发现与“附近”建立一种熟悉感是让我快乐的,一条街道,一条水渠,一座建筑物。上周去了好几天国图和旁边的紫竹院公园,路走熟了,可能不再有第一次遇见景色的惊喜,但是却感到安心,而且正是春天,植物在一点点发生变化,我看着花从花苞到半开到绽放,与它们一点一点地建立感情,想问问它们,在它们眼里,我有在发生着变化吗?
我需要怎样的真实
时间过得很快,从上个月的20多号回到学校,一转眼就快一个多月了,整体状态上从最开始的快乐充满活力,到上周由于改论文压力把自己逼得太紧而焦虑,再到这周干完活后的空虚并逐渐调整状态,我其实在想我需要怎样的真实。需要怎样的步调才能做到对自己的真实,在人际中的真实。我心中关切怎样的问题,然后怎样为学,做什么样的事,将来做什么样的学术是有意义且无愧于心的。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其实都很大,泛泛的思考大概也只会流于空泛,但是却也是当下心境中的一个面相吧。其实上个秋冬经历了很多既有信任和认知的崩塌,看到了很多从前没有看到过的事,就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2022年本来要写年终总结,很早就开始设想,但是终究没有写出来,但我知道不能忘记。
啊,说的有点远了呢。其实在路上主要想的是在人际之间的真实吧。我在想的是,在人际交往之中,我也许更多可以察觉自己的真实需求,似乎情绪和社交上的需求,并不是能通过计划来完全实现的,而且通过计划来控制人际交往也并不是件符合现实中情况的事。有些时候的我,就是愿意一个人去散步、骑单车、探索新的地方的人,而有些时候我确实是想和朋友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有时候我会真的很想给朋友发个消息,或者想与某个朋友有深入的交流,又或者对某个人感到好奇。觉察到自己的心真实想与别人建立怎样的联系,而不是完全是习惯性地忽视,偶尔地压制,并且以等待-作出反应-形成互动的被动式人际交往为主要的社交模式。而有些时候需要自己独处,也可以不用太考虑别人的看法,当然六人间的集体生活还是有一定束缚的。
北京,北京;天桥的另一端
从幽静的双紫支渠路出来,一个晃神变成了车流不息的西三环北路。顺着走下去,走过一座天桥,又走到一座天桥,一座我没有上去过的、长长的天桥。虽然已经路过它无数次了,对面的饭店招牌看着也很近,但是从来没有去过那一段。于是我走了上去,从上去到另一端下来,走了四、五分钟,不过我在桥上顿了一下,拍了两张照片,当时桥下有一辆很大的公交车在桥下的路上过去,我感到一点点震感。
走过来发现那家很大的店铺的招牌下面,还有一个小摊窗口,买我所钟爱的煎饼果子。再往里面走,有几个住宅区,也有几间平房,我想起附近还有家很有名的书店,查了地图原来在更里面一点,印证了酒香不怕巷子深,走过去看了一下,当然已经打烊了。我看着一间看起来很老破的小平房,想着我对北京的认识。即使学了北京史,我对它也并不了解。童年对北京的印象是:天安门、海洋馆和大医院。在很抵触城市文化对传统的侵蚀的某个阶段(初高中的一些时期)我心中曾对它的印象是:雾霾、压力与快节奏,繁华与混乱并存,red。当然其中也断续地夹杂着很多好的印象:古都、北平、地坛等等等等。后来来到这里,我发现它实在是太大了,比如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比从我家到北京高铁站花费的时间都要长,比如地铁上疲惫的人群,有太多太多我没有了解的东西。今天我又觉得又很多社会、生活、文化、区域、城市研究的历史命题值得挖掘。
但是实在是太困了,又在熄灯前后跟舍友聊了一会儿天,那种沉浸在体验中的感觉也消失了,又很多想写的已经忘掉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喽,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