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由人建立的:谈谈吕嘉与国家大剧院乐团演出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文:张可驹,原载澎湃新闻,略有删节,在此贴出全文。
2023年3月14日,指挥家吕嘉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德奥晚期浪漫主义之夜。
有意思的是,就在几天前,水蓝与上海交响乐团呈现了浪漫主义之夜——作为浪漫先锋的韦伯,以及浪漫派高峰的勃拉姆斯(乐评:他懂勃拉姆斯,也懂乐队:谈谈水蓝与上交的勃拉姆斯演绎)。14日的后浪漫派曲目,与之构成绝妙的对照,非常浓缩地让我们领略德奥浪漫派的整个历程。

音乐会以瓦格纳的《“罗恩格林”序曲》开场,然后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这样的曲目,没有任何噱头,没有任何调节听众兴奋点的安排,而是直入后浪漫派腹地,挑战最艰难的作品,并且成功。
演绎者成功表现一部巨作的魅力,是一种艺术上的胜利,真正能带给人强烈兴奋与快慰的体验。跟随吕嘉,将“布七”的不同部分走过一遍之后,我就大胆地说吧,14日这场演得比蒂勒曼指挥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访沪时的“布七”好多了。
那次是明星与名团,但在指挥手中,乐队的传统很多被缩减为一些标签,贴在作品上。吕嘉却很深地洞察这部巨作发展的文理,每每由小处着眼,不断向我们诠释细节如何扩展为整体,将局部带向宏观。四个乐章先后自然地耸立起来,全曲的巍然巨构呈现时,专注聆听的人早已忘情期间。
全曲结束,方才惊觉如今中国是真有了布鲁克纳演绎传统的萌发。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原本是特别根植于传统的作品,在欧洲范围之外广传,其实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国家大剧院乐团建立不到20年。大剧院的唱片品牌推出的第一张唱片,竟是吕嘉同乐队合作的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


彼时,很多人会认为指挥家是大胆的。或者不如说,这操作像是疯了,首秀选布鲁克纳,还是冷门的“第二”?你还想打造国内的布鲁克纳传统吗?然而听了14日的“布七”,我只能由衷佩服:传统是由人建立的,以尊重音乐为前提。
在本文不长的篇幅里,略谈这次演绎两个最核心的方向:作品的结构表现,以及整体性的布鲁克纳风格。此二者,本质上是循序渐进的。
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通常被视为规模宏大,情感凝重而内向的作品。从演奏时间上看,吕嘉演完“布七”大致用了80分钟,属于最慢之列。身临其境地听,会否感到慢得难以承受?是也不是。该作的前两个乐章都很庞大,第一乐章我几乎没有感觉到慢,演完后看了一下时间,居然到达28分钟左右!
第二乐章明显的慢,对于后半部分总高潮的铺垫如巨人缓步,层次分明,步步稳健。而当高潮获得释放,直至乐章结束的部分,吕嘉所选择的速度,所塑造的省思氛围,让时间仿佛静止。那样的“慢”,有了现实的重量,几乎让人不堪承受。
然而,是指挥家单纯将慢作为一个标签吗?完全不是。第一乐章之所以听似不慢,实际用了很多时间,是因为吕嘉非常细致地解析了布鲁克纳动机发展的构思。


古典交响曲的开篇,大致采用主题与副题“二元对立”的核心进行发展,到了布鲁克纳手中,发展的因素大为丰富,基本是三个主题群的概念——每一个都包含了多样的动机。演完之后回顾,可说吕嘉对如此复杂的脉络,做了抽丝剥茧般的表现。但在音乐的进行中,指挥恰恰是让我们不断领略动机如何“生长”的过程。
音乐的妙处,在于它的结构是动态呈现的,始终要顾及各种关系和比例。吕嘉让音乐的线条仿佛就是最自然地生长着。动机的变形,被勾勒得清清楚楚;浪漫派中最长的乐句呼吸,被表现为绵延无际,仿佛仅有自然的蜿蜒,却在这样的蜿蜒中,时时塑造出集中的表情与深刻情感。
每一处的勾勒都有那样的集中,都有丰富的信息量,我们就不会感到慢。等长卷尽行展开,将近半个小时已匆匆过去。
而该作的第二乐章,原本就是布鲁克纳献给他的艺术偶像瓦格纳的挽歌。吕嘉呈现的让人几乎难以面对的宽阔与凝重,正是令原作无尽的省思仿佛直入永恒。他在第三乐章采用略舒展的速度,但节奏感并不滞涩,很好地承接了前两个乐章统合为一的超长气息。
终曲的速度其实颇为紧凑,整体发展却不突兀。这个乐章是布鲁克纳笔下戏剧性较外向的篇章,也是音乐内容复杂而很难把握的一章。吕嘉不仅将终曲演得条分缕析,更使音乐的戏剧性到达真正能收束全篇的那种分量。而这,正是无法良好把握终曲结构的演奏所不能到达的。

这是专家之演,听者也就自然随演出而领略布鲁克纳独特的风格。表现这种风格之困难,很多在于它的综合性。布鲁克纳交响曲的音响有时让人想到管风琴,不仅需要圆融而温暖的声音,也需要既清晰地刻画乐队复调,又令多线并行的声部在温暖的音响中融为一体。
一言以蔽之,吕嘉和大剧院乐团多次让我错愕:这居然真是个国内团!?就硬技巧而言,该团体在国内未必是最强的,吕嘉有时也用一些微妙的方式藏拙。然而,那种技巧与风格相融合的“布鲁克纳式”韵味,确实是指挥家十多年耕耘之后所结出的硕果。
吕嘉塑造声音的核心,是细腻而凝聚的弦乐音响。尤其是小提琴的部分,在我听来,保持多件乐器始终凝聚的声音,是他为演出划定的安全基准线。指挥家是绝对明智的。
因为弦乐组音响凝聚的效果,不仅是乐队技艺的直接考验,对演绎布鲁克纳而言,更是绝对不能打破的框架。倘若出现一个乐器组中,十多把琴的音响实际是离散的情况(坦白说,现场并不罕见),那么布鲁克纳的风格其实是无从谈起的。

从《罗恩格林序曲》开始,吕嘉对于弦乐种种音乐表现力的发掘就很让我佩服。的确,他让这支非常年轻的乐队听起来相当有底蕴。一方面奏出作品所需要的声音,把握各种风格、质感的微差;另一方面,就是音响同分部、线条之间,始终综合性的考量,有大师手笔。
但这一切,能够权衡局限而依旧表现良好,前提就是指挥和演奏家们守住了前述的基准线。
在此基础之上,吕嘉没有追求“大音响”的炫技,而是让乐队在音质方面,在乐队复调的效果方面,真正走向布鲁克纳化。前者,如弦乐颤音的质感,在不同的揉指幅度,及不同的表情功能中,都相当耐得住品味。同样是轻盈的颤音,刻画全曲开篇的神秘感,同终曲开头“激动地”(Bewegt)情境之时,我们听到的差异,正是指挥与乐队深入布鲁克纳世界的证明。
不得不说,终曲开头那种轻盈而欣喜的音乐表现,真是太出色了。只有演奏者们自发地高度投入,方才能够呈现。

而在乐队复调方面,聆听该组合刻画第一乐章的展开部,也让我更深地认识了布鲁克纳在效果的宏大,与结构的内省之中所进入的那种“对立统一”。仿佛音响效果本身有了智慧,吕嘉与演奏家们所呈现的正是如此。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9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6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