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第十九②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这句话讲出了人生的密码,我们很多人都会想要一个密码。如何让感情可以变得更好?如何可以让生意变得更顺利?如何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名气更大?这句话当中就蕴含着人生当中我们想要的一切的密码,皆在其中。密码就讲两个字,一个叫德,一个叫道。
执德不弘。我们说说这个德,我们想要的一切都可以从德当中孕育出来。比如说我们想要的名利,我们想要的财富,我们想要的感情,我们想要的智慧,我们想要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从德当中孕育出来,他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问了,不对,我生活当中明明看到一个人没有德,他却有名有利,是不是德不可信呢?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用名利的眼睛去看,认为德就是名利,实则不然。德里面不光有名利,还有智慧、心态,人生是否顺遂,他的情感是否顺利,这个人是否是自在的、开明的,他是否是烦恼少的呢?所以德绝不仅仅是名利,因为名利是人之所欲,是人想要的东西,我们以名利的眼光去看事情是看不清楚的。尤其看德,更看不清楚。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有德行,不代表这个人有名有利。
我们去看孔夫子和颜回,在当时那个时候有利吗?有财富吗?甚至想要去为政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可是他们的德行足够大,却可以成为后世敬仰的标准,成为我们心中的圣人。
所以《中庸》讲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我们不能用当下的名利和得失之心去看待。我们看孔夫子在那个时代,他的文化并没有被更多的人去认可,更没有成为官方的文化,但是他却影响后世几千年,这就是德。当我们有了德,就可以获得一切能有的东西。我们经常讲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德的一种体现。
我们先讲仁,什么叫仁呢?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当我们懂得去帮助他人的时候,心目中有别人,这就是仁。当我们对父母仁,叫孝;对子女仁,叫慈;对朋友仁,叫义;夫妻之间有那个仁爱之心,就叫情。所以看这个仁字可以把它用在任何关系当中,当我们懂得用仁去处理这种关系,我们的这种行为就叫做德。
当我们用仁德去对待客户,我们的生意就会变好;用仁德去对待爱人,我们的情感就会变好;用仁德去对待孩子,我们的亲子关系就会变好;用仁德去对待朋友,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好;如果我们用他去对待自己的员工,我们的团队经营的就会好。所以其实都在这一个德字上,我们懂了这个德字,也就掌握了人生的密码。
信道不笃。 讲完德,我们再讲第二个字叫道。信道不笃,我们说懂得德这个人生密码,这就是道。什么是道呢?规律,规则,人与人相处有规律,自然万物的生长有规律,每一件事的发展有规律, 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那些先知者,我们称之为悟道、明道之人。比如说我们去学习的儒家文化,他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下来的,这是这些圣贤,这些先知,悟到的天地万物生存的规律和法则,这个就叫做道。
什么叫文化呢?不是有一个人讲了一句话,说了一个道理就叫文化。文化是经历历史的发展,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经过无数人求证、验证过的真理,我们才能称之为文化。所以我们学习的儒家文化是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讲的道,讲的规律。并且两千多年间经历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无数聪明的读书人,无数有智慧的人去求证过、验证过的真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没有经过历史的积累和沉淀,他是不可能流传至今的。所以一切古之圣贤所讲的文化,都称之为道。每个人从道的不同的角度,在告诉我们人世间的规律和法则。
儒家文化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人与社会的道,人与事业的道,人与思考的道。所以我们整个儒家文化学习到现在,其实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人生当中的规律。可是这里子张讲,信道不笃。我们现在学习了道,学习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何为五常呢?就是恒常不变的道理,而这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说这五常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不会变化,做人最根本的规律和法则。
可是我们学习了这些,信道是否又笃行了呢?我们真的有相信吗?我们相信以后,真的有照着圣贤文化告诉给我们的去做吗?比如说我们讲到的德,要懂得心目中有他人,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在碰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我们是利益优先,还是德字优先?
当我们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是在乎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喜好,还是懂得“仁者,人也”呢?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是否心中还存在一个义字呢?是否想这件事情我做的合适与否,这件事情是否有奉献精神?当和他人相处的时候,还能以信字当先吗?是否考虑自己有诚信呢?做事情是否对得起他人呢?说出去的话是否可以做得到,能努力去践行吗?所以了解道的规律并不难,我们明白了德育万物也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信道是否是笃定的。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执德不弘,信道不笃。执是拿着,当我们拿着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去弘扬?什么叫弘扬?就是把它变大、变得更广、变得更多,我们称之为弘扬。当一个人拿着德行,可否让自己的德行变得更大、更广,进而让更多人了解德的重要性,让更多人可以见德修业。
所以我们先要让自己去明德,也就是执德的过程,当我们自己拿着这个德 ,才可能把他弘扬的更大,更广泛,让自己的德行更好,进而我们可以去推广,去弘扬,让更多人明白德的重要性。
接下来就是信道不笃,我们要懂得信道是要笃定的照着去践行、去验证、去做的,明白道的人听说过道的人很多,但是行道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去践行,不能把学习来的文化,学习的道德用在自己身上,成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准则,那就叫信道不笃。
焉能为有?如果一个人执德不弘,信道不笃会怎么样?焉能为有?焉能为亡?焉能为有,这个比较简单。如果一个人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能有什么作为?能有什么担当?又能去做什么事情?所以这里首先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德和不懂得道,我们不能做任何事情,也做不成,更不会有什么担当。
还有第二点,如果我们即使有德,即使有道,可是没有去把他弘扬,没有让他变得更大,我们相信道,但是并不笃信,并不笃行,即使我们明白了道,明白了德,又能如何呢?我们依然什么都做不了。所以这里首先要告诉我们德和道的重要性。
有了德可以孕育万物,有了道,我们明白人世间相处的规律,我们从每件事情当中都能找到规律,让自己的德变得更大,变得更广泛,我们要笃信道让他变成自己的行为,这时候一个人才会有担当、有作为,才能做成事情。
焉能为亡?这里面我们讲两层意思。先讲第一层,比较简单,如果一个人执德不弘,信道不笃,是做不成什么事情,又能去做什么呢? 焉能为亡,就是有你没你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我们去想一想在一个家庭中是不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德,也不相信规律,遇事情也不知道总结,能做成什么?既然什么都做不成,这个家里有你和没你又有什么区别?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我们看在企业当中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德行,如果不懂得道的规律,又能做什么事情?既然什么都不能做,是不是无关紧要?有你和没你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人要懂得去修德、去明道。当我们修德、明道以后,就会有作为,有价值,变成一个有用的人。否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岂不是苟活一世?可有可无之人,无关紧要。
我们再讲焉能为亡的第二层意思,这个就相对的更深刻一点。我们先讲什么叫有?有就是创造的过程,可以去担当,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这叫创造,也就是可以拿得起来。焉能为亡的,亡,就是放得下。所以有是拿得起来创造的过程,焉能为亡是可以放下,是从容的过程。
我们来静静地体会,这是什么道理?看看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烦恼,孩子不听话,有人不认同,甚至是被侮辱了。我们情感好像总是无常的,总是不稳定的,我们事业总是起伏不定的,工作赚得也没有那么多,这是我的烦恼。
我们的烦恼分为有和无两个部分。没有好的感情痛苦;找不到好的工作痛苦;没有好的事业很痛苦,这是无的痛苦。接下来就追逐有,开始找到了一个好的工作,这叫有;有了一个好的感情,这叫有;有了一个孩子,这叫有。可是有了以后,如果再由有变成无的时候,就要痛苦了。
举例,有了孩子但是不听话;有了感情,但是他又不爱我;找到了工作,可是又失业了;有了生意,去年还不错,今年生意又不好了,它从有又到变成无,这个时候我们依然是烦恼和痛苦的。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发生变化,有了就一定会失去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一切都在变。又变成无,我们又开始痛苦,拿不起也放不下,那它和道和德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有了道,有了德,是可有可无的。
举个例子,当我们有德并且相信道的规律,明白了道的规律,就可以去创造更多,想有就可以有。但是我们明白道和德,即使有了以后我们也不执着,无的时候就无。
我们再用前两天所讲的课程来理解这句话,孔夫子讲,"不降志,不辱身",有价值有贡献,无可无不可。当一个人懂得道、明白德,就会把德和道看得很重要,其他的事情看得自然就不重要。所以我们自己就知道心中的道是什么,不会降志不会辱身,而且还要做一个有价值、有贡献的人,无可无不可。这个时候有没有官位不重要,有没有财富不重要,有没有人认同不重要,这就是无可无不可。
我们看看在生活当中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懂得遵道贵德,遵行道的规律而行,把德看得是最贵重的,堪称一生的至宝,其他的东西无可无不可。事业好不好,无可无不可;感情顺不顺利,无可无不可;工作稳不稳定,无可无不可;当我有德,就明白一切都是和我的德行相匹配的,只管修自己的德一切自然就会变好。
当我们信道,笃行道,懂得遵道而行,就会知道一切事物都会发生变化。感情有好的时候,就有不好的时候;事业有高峰的时候,就会有低谷的时候;一个人有好的时候,就会有坏的时候;有人认同我们的时候,就有人不认同的时候。如果明白这个道的规律,有什么可烦恼的?
孩子不听话,那我们去明道就是找出原因和规律,他一定是有原因和事件的发生,才让他不听话,不会无缘无故的;当有人不认同的时候,我们明白道的规律,认不认同是对立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认同我们,即使我们说伟大的孔圣人依然有人不认同;我们天上的太阳,他是普照万物的,同样有人不认同;夏天的时候,我们会抱怨为什么天这么热呢?到了冬天冷的时候也会抱怨,太阳为什么还不出来呢?所以越是明白道的规律, 我们把一切事物看得越通达。
一个人执德,把它弘扬光大,让德行变得更多,更宽泛,让别人也变得更多。笃信道而去行,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既能为有,也能为无。有也可以,他可以用我们的道和德去创造;创造了以后没有也可以,可以把它轻松自在的放下。
子张讲的这句话我们再来回顾,可谓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密码。如果我们懂得执德而行,懂得笃信道去做事情,可以为有,可以为无。我们想要有道时候就努力的去创造,做一个有价值,有贡献的人。我们想要为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为无,可以轻松自在的放下。
我们看孔夫子的一生,既可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同时也可以潇洒的放下一切可以拥有的东西。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 可以从鲁国离开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周游列国以后发现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可以回到鲁国,去编写文化,删《诗》《书》、定礼乐把文化传承下来,可以为有也可以为无。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把道和德看得重要,其他事情自然变轻。如果我们把其他的事情看重,道和德必然就会被看轻。比如说一个人重视名利的人,是不会管道和德的。一个人只注重享乐、注重感情,道和德的比例就会逐渐的地变少。当我们懂得把道和德看得最重要,执德,把他发扬光大;信道,让他变得笃定,其他的事情自然也就变轻,也就无可无不可,既可为有,又可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