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启蒙 | 四气五味
在传统本草学,“气”和“味”构成了药物性能的基础。
按《黄帝内经》所述,气为阳,味为阴,不同的药物,有的偏重于“气”,有的偏于“味”,但都是气味兼具,唯厚薄不同,寒热有异,加之出产之时节、地理,采集根、茎、枝、梢、皮或花叶等各不相同。所以在能量层面,其寒热、阴阳、开阖、升降、动静、润燥、走守等性质各有不同,这些不同方向和层次的效能,称为“药势”。
药物本具的“势能”,进入不同的人体或气机病机格局中,会与该个体的能量结构、渠道与运行方向产生“合化”作用,其结果是因人因病而异的。
药之四气五味,只有跟人结合以后,才能化出最终的开阖之势。

总体而言,“气”在古代本草学有两个含义:近代常说的“四气五味”的“四气”也就是“寒热温凉”四性;另一个含义相对于“味”,是通过选择特定的药物、剂量与煎煮法来获得不同层次的药势效能。
偏于“气”的中药可发散、升浮、流通经络、运行气血;偏于“味”的中药多有收阖、滋养、沉降、化瘀的作用。相对来说,“取其气”则用量轻,煎煮时间短,“取其味”则用量较大,煎煮时间较长。
相对于草药,大多数动物类药物的味更厚一些,所以常作用于中下焦血分,属于精和血的层次。很多矿物类和贝壳类都有在信息层面调神的作用,有的可以调整气机,升浮者沉降,开散者阖收。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阳化气,阴成形。
- 阳为气,阴为味。
-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 味伤气,气伤精。
-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
-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关于性味的来源,第一,某个药物确实有这个味道,但各个地域因为食物性味的偏好,对性味的评判没有统一的标准,是一种个人感受的表述。第二,古代的医生根据药物进入人体以后的走势,反过来给药物定性,所以跟我们日常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不完全一致。既是一个味道,更是一个代表性味方向的代号、符号。
看古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有时候同一个医生会用不同的符号,也有不同时代的医生以不同的语言、符号说同一件事。刚开始会觉得这些互相矛盾,但当你慢慢体会到一切表述不过是个符号的时候,就会开始体会古人真正要表达的心意是什么,而不是以现代人的“逻辑”“概念”“内涵与外延”来分析。这个叫“得其意而忘其言”或者“得意忘象”。
- 在上焦,用气胜于味的药,味辛、淡平或微苦,以打开表层。
- 在中焦,为了补中气,用甘、苦、温,或微苦、微辛,气胜于味的药,以助运中焦。味过苦,虽有“厚肠胃”的作用,但过用则下泄太过。味过辛,升散之力会过强。血分淤滞,需要开和泻,可用苦辛之药,味厚而气薄之品。若气分郁滞,用气胜于味之品。
- 在下焦,用味厚之品:甘、酸、苦或咸,于深层(血分)阖收或流通。若肾阳虚弱,当用温热药;若肾阴不足,可用凉润药;性平或温平之药用于精不足,以防下焦动散太过。

有两种不同的用药方式:
第一种叫“抡棍子”,用比较强烈的药物和较大的剂量,使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强烈开通或发散、泻下的药物。这种“大开大阖”很适合《伤寒论》时代的体质,但也必须在病势清晰、诊断清楚的条件下使用。现在适合用于急性疾病,病人体质尚好,但也有赖于医生的诊断“识机”。这种偏于“刚猛”的方式,并不适合敏感而虚弱的病人,在虚实夹杂、病势尚不清晰时,也需要慎用。
第二种相对稳妥的方式为“轻宣疏透”,用气味相对轻柔的药物,来开上焦(宣)、运中焦(疏),目的是通达三焦气机(透)。这一遣方用药的思路不仅在气分病非常有效,在血分和下焦病的治疗也是适宜的。这个思路又称“轻灵柔化”,以轻柔、流通的药物,以通为用,顺应气机,帮助病人的正气“自化”,邪气“自解”。就像面对家庭内部问题,不需要用过于强烈的方式,应柔和地推动其本有的进展过程。
“大开大阖”与“轻宣疏透”两种方式并不冲突,但相对于体质、神质复杂的现代人,后者应用的机会更多。大量的现代人因过用电子产品,与大自然失去联系,工作压力巨大,饮食起居不节而神不定且散乱,气血上浮于头面,下焦精气亏虚,中焦常常湿热或食积阻滞。他们都需要安神、疏利中焦、阖收下焦。
《神农本草经》对于药物的分类来自道家的传统,是以“神”和“气”为基础的。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上品药,多能稳定神机。其中许多矿石类药和草药,有“养精”“通神明”的作用,也是道家服食之品,比如白术、地黄、茯苓、天冬、麦冬,是古代修炼者常用的助道之品。稳定和充养“精气神”,是纳入上品的主要原因。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中品药,作用在不平衡的气血层面,调理气血,补虚泻实,顺应气机的开阖方向。所以,中品药主要是调和阴阳、寒热、虚实。适合邪气不甚或本气自病的情况。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下品药,其作用更重于“肉体层面”,会引发一场真正的“革命”。能强烈地改变气机运行的方向,攻击病邪。药性猛烈,作用迅速,但有毒性和副作用。
“毒”有两个意思:毒性,偏性。
以上的分类原则与现代教科书不一样,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的可能是,它是由精微感知极强的先人记录传承而来,他们的气血通畅程度与普通人不同,而现代人与当时的普通人体质又有很大区别;另一种可能是,中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极大,同一种类及名称的药物在不同地域和时代的认定,以及实际的性味上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抑或有一代代传抄导致的错讹。
我们不必拘泥于少数几味药物的不同观点,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分类思路和气味描述,作为参考,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做出自己认为更安全的选择。
作为学习者,最终是要形成自己对所用药物的个人化的药势坐标系,首先要反复品尝这些药物,包括观外象、闻气味、尝性味,感受其在体内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机神机各部分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然后再细读《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里的相关条文,再组合成方剂尝试其合化的效能,用之于病人,以观其在形、气、神、病产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