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打动人心的角色》 第一章 角色从何而来 自译
第一章
角色从何而来
剧本里往往有很多角色:这些角色从何而来呢?什么地方都有可能。没有固定的地方。作者可以根据自己认识的某个人来创造角色,或者凭空想象出一个角色来。又或者两种方法兼用。有的角色--例如科恩兄弟的电影中的一些角色--是基于某个演员而产生的。(电影《抚养亚利桑纳》中的艾德这个角色明显是如此,自编自导的科恩兄弟在创作的时候显然是想创造一个让霍利·亨特来演会非常有趣的角色。)所以没有什么必须要遵守的硬规定可言。但仍然有误入歧途的风险。
向家人或者朋友取材
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笔下的人物几乎完全取材于我的家人(当然是有掩饰的取材,并且从各种程度上来说都非常成功)但我的家人并不多,所以我很快就没人取材了。于是我开始向我的朋友们取材。朋友的数量比家人更多些,但也很快就耗光。所以,我很快就不得不自己创造一些角色。
向家人和朋友们取材,这种做法理由充分:因为我最了解他们。我的脑海中有他们各自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各自的人生目标,并且我感觉我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在我设置的故事情景中会有什么反应。或许,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了解他们,了解得很全面:我不仅知道他们现在的样子,还知道他们的过去;不仅了解他们那显而易见的外在,还深知他们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不仅了解他们的优点,还知道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即使他们身上有我不太了解的地方,我也能通过对他们身上其他地方的了解来弥补空白。
所以,刚开始写作时,从家人和朋友身上取材并不是件坏事。我了解他们身处的世界--我自己也身处其中--照着他们的样子来塑造我的角色,这让我更加自信,这对于每一个作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时我感觉我根本不可能出错(曾经我甚至这样向导演解释我笔下一个角色的行为,“但他确实是那样做了!”——仿佛这样说就让这个仅仅存在在纸上的角色不仅精准无比,还与剧本融为了一体)但曾经的我确实做错了。我不知不觉把真实的人当作我笔下角色们模仿的模板,不愿意去修改“事实”——不仅不愿意改变他们的形象,也不愿更改他们身上真实发生的事——并且我也不愿意描写他们不那么积极的一面,即使那些负面的东西都是真的。我不愿意在他们身上添加别的部分,这会让角色们不再像他们的真人模板:那些真人,毕竟是我的朋友啊!由此产生出来的角色常常非常呆板。过于注重模仿家人和朋友的这种做法,限制了角色的成长,我的想象力由此套上了缰绳,本来角色应该与剧本创作过程一道,有机的“随着写作”一起成长,而这一过程也因此受限。我将在后文中解释这部分内容。
书写你自己
那时候我笔下的角色们都与我认识的人非常相近,而且角色们的经历也通常是有我参与其中的真实发生的事情。叙写这样的角色,让我越来越止步不前——我越来越倾向于书写我自己。
确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即使你笔下的角色或者事件好像和你的性格没什么关系,多年之后你回头看才会意识到——我当初怎么就没发现呢?——本质上它们都和你自己的经历息息相关,你小时候经历的事故,你如何与自己曾经抛弃的东西达成和解,还有你是如何处理自己挚友的死亡的经历等。即使故事背景在很遥远的地方,表面上展现出来的完全不同,但书写这个主题,构筑那种情景,创造这样的角色,驱使我们这样做的是我们这些作者的内心深处,即使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意识到也没关系。如果我们不写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东西,那么我们便难以坚定的写下去。但这样的写作和自传式的书写是完全不同的,但那时的我确实是在书写自传(当然,我将其伪装成了虚构的剧情)。
根据家人或者朋友来虚构一个角色会带来很多好处,但由此产生的坏处更多。如果我们不愿意破坏自己朋友的形象(不论这个朋友是否知道自己就是该角色的原型)那么我们又将如何诚实的对待自己呢?需要创造一个复杂和充满负面特点的人物时,我们又会有多少动力呢?
事实上,根据具体的某个人来创造角色会带来非常多的限制。如果我们把自己局限在自身的经验里,或者局限在自己希望成为的某个人身上,就好像是给我们的创造过程穿上了束身衣一样。确实有一些编剧和剧作家根据他们自己创造出绝妙的角色(例如许多伍迪·艾伦笔下的男一号角色都明显和伍迪·艾伦本人非常相似)但那只是少数。
性格特征储备库
如果我们不根据我们的朋友、家人或者我们自己来创造角色,那么应该如何创造角色呢?我们可以不依照任何个体来创造角色,而是依照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那个超大的知识和情感储备库。那个储备库由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类接触而产生——那些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有所接触的人,甚至是我们只有耳闻而未曾谋面的那些人。那些人的人生——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与我们的人生有所交集。由此,创造角色的过程,可以看成是把来自各个地方的人们的碎片缝合在一起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随机的,而是为了创造出一个在剧本中恰当和有真实感的人物角色。进一步讲,创造角色不需要特意从真实的人身上提取性格特征,相反,从那些抽象的性格特征出发,而是让这些特征逐渐在一个个虚拟角色的身上变得生动和有血有肉起来。
因此,我们不需要完全照搬某一个人,或者这个人的大部分特质。我们只需要把一系列的性格特征、环境、过往和人生目标等等放在一起,就创造了一个角色,与此同时,当需要把这些特征转换成一个鲜活的角色时,我们的人际交往经验就赋予其生命和活力。这样的创造出来的角色与我们认识的任何人都不会相似。这种做法好比是信仰之跃,它有风险,但收益也很高。
我们要依靠要素来创造角色,那么什么是要素呢?实际上,要素和那些组合成我们每个人性格的部分是一样的,使我们每个人区别于别人的不同点。从广义上来说,要素可以分为三类(虽然前两类大部分相同):
- 角色生来什么样。
- 角色后天什么样,或者说生活让这个角色变成了什么样。这两个分类可以粗略的归结为先天和后天(我们先天继承的和后天经历中获得的)。对于剧本写作来说,还有第三个分类:
- 这个角色现在什么样。
第三个分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另外两个分类更重要,因为这是观众大部分时间里一眼就能分辨的。
对于任何角色,这三个分类之下的各个要素都可以一一列举出来。但我必须坦白讲: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曾经的我也没有让所有次要角色——甚至是一些主要角色——都一一经过这套流程。过去的我没有那样做。对一些角色,甚至有很多元素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但每当我为一个角色不辞辛苦地完成这整个流程,它总是能给我带来不少好处。我不经常从角色本身入手。我通常先全身心地投入角色的对话和行动之中,过了一阵子才停下来考量这些开始鲜活起来的角色。直到这时我才发现,触碰键盘之前先把大部分的角色工作做好更有益处。
所以,接下来的几章里,我会详细讲解那些创造角色过程中一些有用的元素,并给予评价。虽然这只是一部分元素,并非全部,但足以助你有一个好的起点。
(声明:本人自译,仅作为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