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王谢
《″朱雀桥边乌衣巷″的王谢》陈再明23.3.23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王谢堂前燕″,是从"乌衣巷″的王、谢邸宅飞出来的。因为王、谢这两个显赫大家族,从东晋到陈朝,期间一品到五品的官员,王氏一共171人,谢氏一共70人,世代簪缨,朝廷依之为柱石,他们都住在南京朱雀门外的乌衣巷。王导和谢安又是东晋初年和末年的最负盛名的丞相,一个为东晋开辟了半壁江山,一个为东晋保住了这半壁江山。虽然他们的年龄相差44岁,但是先后同住过乌衣巷,也不能说不可能的。 乌衣巷的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王导的后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谢安的后人有大诗人谢灵运。所以,王、谢这两个大家族,不仅在军、政上有彪勋军功、赫赫政绩。而且在文艺方面也有独领风骚、领军书诗的著名人物。 王导(276一339),字茂弘,山东琅玡临沂人,出身魏晋名门″琅玡王氏″。这个王氏家族的先祖,是秦国时的″战神″王翦、王贲父子。后来为逃避战乱,王贲的孙子王元举家东迁,来到山东的临沂一带。到了西汉、曹魏及西晋,这里设立了琅玡国,第三代琅玡王就是司马睿(后来的东晋开国皇帝)。王导和他的堂兄王敦(比王导大十岁),和司马睿建立了很好的感情。 王导和司马睿二人,经常在一起推测国家的前途,分析天下大势。觉得天下巳经如此,北方恐怕不是人力可为。所以他们就有共同的想法,是得向南边发展。那么,向南边发展要有机遇,这个机遇终于来了,西晋朝廷命司马睿移镇到下邳(江苏北部和山东交界的那一带)。后来又让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司马睿一贯看重王导的见识,而王导也敬重司马睿的为人,所以司马睿一旦有这个任职,立即把王导召到自已的安东将军府任司马。 王导给司马睿提出的第一个带有决策性的建议,就是到南京。到南京的理由有二:第一,从东汉末年,一直到西晋统一全国的这一百年间,由孙坚、孙策、孙权、孙皓的祖孙三代,经营了上百年。这地域就叫″吴″,这里具有強大的吴文化。第二,西晋灭了吴,统一全国后,尚未对东南建立起十分有效的统治。南北间的隔阂仍然存在,在江南的民众心目中,仍无″晋″这个概念。基于以上两个理由,现在西晋王朝巳经陷入到动乱之中,到南京是最佳的选择。 司马睿在王导、王敦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南京(当时叫建业),据说有一个月的时间没人搭理他(″吴人不服,居月余″)。王导看到这一个情况,他就着手引导吴人,引导江南的衣冠之族,来依咐中原的文化,亲近晋朝的司马睿。首先想出来的就是举办″祓禊″,因为每年初春的上已节(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亦即三月初三),北方的汉族在这一天要举行一个仪式,到水边祭祀,消除灾难,去除污堆,这个事情在当时叫做″祓禊″。″琅砑王氏″的后代″书圣″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记述和书写这次″祓禊″盛事,时在公元308年。 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盛装出鏡。司马睿坐在轿子上,前后有仪仗队,王导和王敦兄弟以及北方来的衣冠士族,统统骑在马上,跟随在后。这个场面极其宏大,结果当时在建业的两个江南名士纪瞻、顾荣,看到这个情况大吃一惊,说:″我们原来设搭理人家,而这一帮人有这么大的来头,如果再不亲近亲近,以后可能也就没有我们甚么事了!″。于是,他们带着一帮人跪拜于道左。在王导的主导下,司马睿重金礼聘顾荣与贺循。顾荣是苏州人,祖父顾雍,曾做过东吴的宰相。顾荣和陆机、陆云在洛阳,被人称为″洛阳三俊″。贺循是会稽(绍兴)人,祖父做过西晋的中书令。 到了公元316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正式灭亡。第二年的公元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王敦以及南北衣冠的支持下,即晋王位。到了公元318年,晋愍帝在平阳被杀,消息传来,司马睿也就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帝,称晋元帝,史称东晋。王导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候,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彔尚书事,领中书监,是为丞相。与堂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导、王敦在司马睿经营南方,建立政权的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威望,他们的地位,他们的权力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这样一来,司马睿反而觉得心里不踏实,他心虚起来了。就在这时间里,司马睿培植了自己的一些亲信,主要有两个刘隗与刁协。通过他们来消除或减弱王导的影响、削弱王敦的兵权。王导表现出来的是豁然大度,但是王敦不行,他觉得太没有名堂了。于是,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讨伐朝中的乱党逆臣刘隗、刁协。 王敦长驱直入,直接打到南京。南京守将投降了,包围了皇宫,刘隗、刁协两人逃跑,刘隗投奔了石勒,刁协被杀。司马睿困在宫中,愿意主动让贤,求王敦息兵。王导不赞同王敦废元帝、立幼主的作法,王敦只得退回武昌。不久,元帝司马睿因忧惧而崩,王导受遗诏辅立明帝,迁任司徒。这时,王敦又第二次起兵。但是前方兵败,后方兵变,王敦被杀,首级被传送到南京。 晋明帝司马绍,自小聪明,父司马睿曾问他″汝谓日与长安孰近?″绍谓″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后又谓″日近,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王导给他讲″三马共曹″的故事,明帝则谓:″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明帝在位四年就去世了,时年二十七岁,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当吋成帝六岁即位,庾亮的妹妹就变成太后了。庾亮担任中书令,执掌朝政,杀伐果断,把″五马之一″的南顿王司马宗,以谋反罪诛杀。庾亮又不听王导的劝谏,执意征苏峻入京,不久即发生苏峻之乱。后来叛乱为陶侃、温崎平定。 王导又驳斥众人迁都的念头,稳定了局面。公元339年,王导逝世了,享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鲧、王瓘的书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述完王导的生平事迹,回头就要述述″乌衣巷王谢″的谢安了。 谢安(320一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诃南太康)人。王导是出自″琅玡王氏″,谢安就是″陈郡谢氏″,都是出身于显赫家族。曾祖谢缵,曹魏时任过长安典农中郎将。祖父谢衡,是西晋有名的儒学家,任过博士祭酒,太孑少傅。父亲谢裒,永嘉之乱时携家南渡,在东晋政府中担任过侍中、吏部尚书等职。谢安出身于这样的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 谢安小时候,就被很多人看好。一位著名的名士桓彝一见谢安,一番交谈之后,就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这个非常阳光的小孩,长大后将不在王导之下(王东海,一说是东晋名士王承)。当时的丞相王导也佷器重谢安,对他评价很高。谢安随着年龄的长大,和王羲之(两人年龄相仿)一样,对艺术特别感兴趣,而且对于行书非常有造诣,文章也写得特别好。可是,他和王导不一样,王导是从小就热衷于政治,后来主动投身于政诒。谢安不是,他向往游山玩水,希望远离政治。后来是不得巳才投身于政治。 朝廷公府虽屡次召辟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他寓居在会稽的东山(今浙讧上虞县),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过着逸士一般的悠闲生活。但他所在的地方最高长官扬州刺史,为延揽人才,就命令谢安出来担任职务。结果谢安没办法,上班一个月以后就辞职了。随后,御史中丞周闵,奏谢安被召历年不到任,应禁錮终身。但无数的人还在力挺他,其中一位就叫司马昱,他后来做了皇帝,叫简文帝。 司马昱是司马睿的最小的儿子,他对谢安有他特别的看法。当别人对谢安失望时,司马昱会说:″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甚至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他却说:″时来必出,恐怕是免不了的!″果不其然,谢安出山了,是在他弟弟谢万北伐失败,被贬为庶人,谢安背负着家族的兴衰,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最终被拉回到官场。这个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谢安由于出生在名门士族,自已又长期在江湖游荡,所以对社会的洞察力也就非常透彻。他的行政风范颇似王导,首先,他继承了王导的″镇之以静″的理念,协调各个家族和东晋皇室的利益关系。其次,恩威并济,使文武各尽其职,大家都在干事。第三,他有全局的观念,要给东晋一种更加安定的周边环境和内部环境。从周边环境来说,南京的抗击能力不強,它需要两处的保护。谢安就在上游和下游的江北,建立南京的外边屏障。 不久,谢安升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坦之共掌朝政。后来,王坦之出任袞州刺史,谢安出任扬州刺史,又兼统中书省,亦即丞相,成为实际决策者。这时实力者桓温巳死,他弟弟桓冲接管了他哥哥的所有资产,包抬军队、地盘、官职。桓冲和谢安结成了很好的联盟,所以,谢安委托他来保护南京的上游。至于南京的下游,谢安交给了他的侄子谢玄,他是谢安的大哥谢奕的儿子,本在桓温的帐下服役,跟随着桓温北伐。谢玄从桓温学到了很多的本领,对军事、政冶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本事。 谢玄受命之后,他把自己的驻札地,由京口(今镇江)移至扬州,甚至推进至淮河的南岸。他还建立了一支机动的精锐部队,学习了祖逖的作法,吸收从中原流落到南方的那些英雄豪杰和亡命之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怕死、不要命。由于这些人大部分是北方的移民或后代,都属于北府,所以就把这支部队称之为″北府兵″。这支″北府兵″,既是一种防御力量,又是一种攻击力量,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公元384年,前秦苻坚亲率六十万大军南侵,水陆并进,直逼淝水,京师为之震惊。谢安任命自己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儿子谢琰为辅国将军与西中郎将桓伊等率八万精兵拒敌。敌我兵力悬殊,人心惶惶。 战前,谢玄前来请问战略战术,谢安却说:″.朝廷已另有旨安排″,谢玄也不敢追问。谢安泰然无异常日,命驾车出游,与亲朋好友欢聚,还跟谢玄一起下围棋赌别墅。谢安平日棋艺不如谢玄,但这一天谢玄心里荒乱,竟输给了谢安。下完棋,又在别墅附近游览一番。桓冲对他的手下人叹息说:″今大敌当前,丞相只顾游山玩水,又派年轻不懂事的青年将领上前线,敌众我寡,东晋灭亡无疑了″。谁知谢安早巳成竹在胸,欲隐定民心才故意装出若然无事,以博奕游玩托情,暗中却运筹帷幄。 十月决战前夕,谢安召来诸将,面授机宜。淝水一战,晋軍大破素军。捷报传来,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接战报看后,放在一边,照旧下棋。客人询问何事?谢安才慢慢回答说:″子侄们已打败了秦军!″。下完棋回家,由于心中极度高兴,过门槛时碰折了屐齿都不知道。这种操胜负于谈笑之间的风度和喜怒不形于色的修养,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淝水战后,朝廷上下都认为应把荆、江二州刺史,授与新立大功的谢玄。但谢安感到自己家族功名太盛,战后谢石进位尚书令,他自己也进位太保,若谢玄再出任西线重镇,一家揽尽全国军政大权,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于是,任命桓冲的孙子桓伊为江州刺史,以维持各大族间的势力平衡,稳定政局。谢安虽然小心谨慎,仍被王国宝谄媚司马道子,在皇帝面前说坏话,离间皇帝对谢安的信赖关系。 公元385年,谢安正欲避开司马道子的离间,这时,前秦国內发生叛乱,苻坚求援于东晋。于是,谢安请求亲自率兵往救,四月,出镇广陵(今扬州),修新城御北方乱军。但他心中巳烦司马道子的排斥,一旦时机适当便欲沿江下三吴,告老还乡,再过山水间的生活。但就在这一年七月,谢安病倒了,只得请求返回京师,上书请求退职。八月廿二日,谢安病卒于南京,享年六十六岁。朝廷以隆重的仪式追悼谢安,孝武帝亲临灵堂三天,追赠太傅,谥文靖,追封庐陵郡公。 谢安不仅有卓越的军政才能,而且风流文雅,多才多艺。难怪后人以为″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下附谢安诗一首: 《兰亭诗》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 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芒芒原畴。 逈霄垂雾,凝泉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