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有感
在朋友圈看到了“宋韵今辉”画展的消息,一时意动。于是在小群里发了邀约,两个兄弟积极响应,成行!
到了中国美院美术馆,门口大排长龙。看来杭州人对于美好的事物,还是有很多向往的,庆幸的是吾道不孤,不幸的是,看展的体验会降低。但社会地位还没有到可以单独看展的程度,所以,没啥可抱怨的。
这次展出的重头戏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四人的画作,他们四人并称为“李刘马夏”,这南宋四大家,代表了中国宋画的一个高度。如果非得要找个再高的,那只有北宋范宽了。可惜他的“溪山行旅图”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年前有幸去台北见了一面,估计此生再也无缘得见了。
说起来,有宋一代,的确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政治制度的保证是前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对于赵宋皇朝来说,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当然文华绝代的背后,就是重文轻武的弊病,但凡打仗,就没有赢的时候。国祚延续了三百一十九年,直到陆秀夫负主投海,也算还了这三百年对文人的恩宠。
其次,科举制度推进了教育普及,加上生产力的大发展,印刷品和瓷器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极大的提升了文化的传播。相传当年苏东坡出一首新词,当月景德镇就能烧成瓷盘,三个月后跨海到东瀛,能价值千金。可见文化就是生产力这句话,不管是好莱坞还是汴梁,千古同理。
排着队进入了展厅,犹如在墙角行进的蚂蚁,所有人几乎都贴着墙边的玻璃,打量着里面的画作,队伍冗长且缓慢。相比油画来说,宋画的确不太适合远观。一来色泽暗沉,这些绢帛材质的画作,经历了千年,底色早已变成了深褐色。二来笔触太细腻,往往一副尺半的小品,落笔数十万,远观草木葱茏,近看叶叶分明。这样的东西,就适合在晚饭之后,走到地下室,打开三重保险门,然后带上手套,口罩。用放大镜细细的看,慢慢的品。。。。。当然这是我的意淫了。
所有展品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放个链接给大家看看。(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12/0232/img0010.xml)
这是一个横轴,由左至右分别是春夏秋冬四景。描绘的也是当年的西湖十景中四处。当然我认为加了画家的臆想,因为亭台楼阁或许千年下来,早已无迹可寻,但山势总是不变的。以我多年杭州的游荡经历,反正图里面的山,我是没见过的。不过艺术创作么,总是唯美的,有山则显悠远,文人之逸兴使然。
“春”画家用桃花点题,桃树妖娆,桃花妩媚。似乎在迎接踏春归来的游人。“夏”用浮萍点题,水榭之下的湖面静谧空旷,浮萍点点。湖边的台阁里,主人坐在躺椅上,似乎在享受清风的舒爽。“秋”画家用红叶点题。右角依山的一簇,无需万山红遍,就让人感到深秋的到来。最后“冬”画家用人物来点题,坐在驴背上的主人穿着臃肿的棉衣,打着伞,似乎雪还没有停。只是江南的雪不大,虽然白了瓦,但还是能出行。
图中的植物也有讲究,春桃,夏柳,秋樟,冬松。江南的四季都是葱茏的,却各有风姿。柳不是如今常见的垂柳,似乎有北方旱柳的样子,不知道是不是千年的时光,改变了品种和形态。
我用了大半的时间看这幅画,脑海中想象着它原来的样子。当年的绢该是雪白的,柳该是嫩绿的,远山该是什么颜色呢?是深灰,还是浅黛?想象着刘松年一笔笔的勾勒着画卷。他是勾一笔停一停,后仰身姿看一看呢?还是在灯下,一笔接一笔的描摹?这数十万的笔触,他用了多长时间? 这样的艺术品,的确让人欣赏之后,如饮醇酒,在臆想之中,不可自拔。这是美的凝练,是生活的提炼,是高于生活的存在。
在弗洛伦萨,我参观过圣母百花大教堂里的“天堂之门”。洛伦佐用了27年的时间做了这件作品。伟大的作品,都需要时间的铭刻。刘松年的画,带给我同样的感觉。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时间似乎是可以被忽略的,我们每个人依然可以通过作品,穿越时间与作者对话,探究到他的内心,感受这种恬淡,感受这种孤寂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