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导演专访|《马冢》姜晓萱
姜晓萱是一名生长于内蒙古的导演、编剧,毕业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电影制作专业。她2022年完成的短片《马冢》(Graveyard of Horses)入围国际A类塔林黑夜电影节、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SXSW)、釜山短片电影节、Nowness天才计划等,并荣获波兰Etiuda&Anima国际电影节铜恐龙奖。

戴君良: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毕业后都做些什么?
姜晓萱:我是纽约大学电影系毕业的,已经毕业两年了。我2020年的时候刚回内蒙,一直在拍当地牧区题材的纪录片。认识了几个当地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小朋友,他说长大之后想做一个骑手,于是我从20年开始拍他们家,之后将那些素材整理成了一个短的纪录片,现在纪录片项目也在缓慢跟进。我21年时开始写《马冢》的短片电影剧本,大概6、7月份写完,11月拍的,7月份还恰好读了一个为期一年的交互媒体研究生项目。因为疫情,很多课都是远程的,所以我就干脆一边读研一边把那个电影拍了。平时,我也会时不时地上剧组接一些美术的活。
戴君良:电影美术跟你学的专业相关吗?
姜晓萱:我们学校的本科电影系不会太细分一定要做什么,更多的是鼓励我们彼此互助。如果想做导演,可以尽量多上几个导演相关的课,然后多拍片子;在其他人的剧组里,你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才能去尝试做一些其他的职务,这就是那边电影学院的体系。一般情况下,进纽大电影学院本科的人大多数是想做导演或摄影,制片相对少些,课程方面更多是鼓励大家一起实践:可能这次我是导演,你就帮我摄影,他就帮我美术,就是轮来轮去。我本身有一些美术功底,也上过一些电影美术相关的课,所以朋友剧组需要美术的时候就会叫我,做了几个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找你,然后就能够在学生圈子里积攒不少剧组经验。

戴君良:《马冢》的美术做得特别好,包括一些色彩的搭配。
姜晓萱:当时专门负责美术指导的是我研究生时的同学,他本科是学戏剧和舞台的美术设计的。我们合作的时候我会和摄影、美术一起开会。最早那一个版本的整体影调、色彩、视觉风格和视觉参考,是我跟摄影定的,然后再去跟美术传达,美术再出一版他自己理解的,落实到现实场景美术上的范例。三个人达成共识后,美术指导就会把整个想法根据实际勘景,提前3D建模出来,所以我们在拍摄之前就可以基本看到这个场景长什么样、里面放什么样的家具、大概的整体色调是什么样的,基本上在拍摄之前这些都能定下来。

戴君良:你是如何进行镜头设计的?
姜晓萱:我们前期所有的分镜大概从头到尾画了两三遍吧,基本在拍摄之前,每一个镜头可能怎么拍,可以怎么拍,都特别清楚地画好了。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变化,一个是我们拍完之后发现房子里面某一个镜头的整体氛围跟其他地方有点不太一样,这时候我们会在原有的镜头设计里面做一些改动,或者我们发现其中有几个镜头在现场可以更方便地用一个长镜头囊括,就直接一个镜头把它们全部拍掉。所以会现场随机应变地做很多调整。小女孩跟她妈妈发现羊的尸体的那一场戏,那场本来分成两个镜头,要在两个不同的地点拍,但是当时草原上的天气瞬息万变,拍这两个镜头的时候,光出现了非常大的反差,这是没办法控制的,我们又没有时间再回到之前的场景重拍,所以后来就只用了那一个镜头,后来发现只用那一个镜头叙事上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个也是当时被迫做出的一个改动。光线和天气是特别大的限制,你必须要尊重这个条件,这个光线没有了就是没有了,你再怎么去找那个光和现在这个都不会一样了。虽然前期有非常仔细地做出故事板,但在现场该改的时候一定要当机立断去改。因为剧本是我自己写的,所以每一场戏的作用都比较清楚,修改的时候也相对快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