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常见的。这种文化现象植根于中华民族内敛的特征,也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想法和做法。
记得以前学古诗的时候,诗句里提到“折柳”“杨柳,就是送别时挽留的意思,可能不好直接说出“不舍得你走”这样的话,就折下柳枝送给对方,以柳表达留的心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另外一个和送别相关的符号就是长亭,几乎提到长亭,都是送别的场景。
古时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长亭十里相送,依依惜别之情尽显。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有长亭送别的片段。现代广为人知的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描述了送别的场景,“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描绘出伤离别的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大雁、月亮则是思乡的代表。大雁是候鸟,每年春秋更替,雁群都会按时迁徙,看到天空中南归的飞雁,游子们怎能不生出思乡之情。
夜晚总是人思绪最多的时候,而月亮在这时候会陪伴着每个内心千头万绪的人。所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许多情感只能对月亮诉说。这么看来,吴哥窟和月亮比起来承载的心事简直不值一提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红豆,则是相思的代名词。相传古时有位姑娘,思念远方的伴侣,思极成疾,倚树而泣,化作红豆,红色心形,此后称为相思豆。王维的名篇《相思》更是把这一意象表达的深入人心“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寄无聊。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