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金之工——亚欧大陆早期金属艺术与文明互鉴”特展1 苏美尔王朝、阿卡德帝国的铜牛车、铭文碗、铭文斧、奠基钉和奠基钉帽
前段时间去看了本年度的第二个展览——清华艺术博物馆的“攻金之工亚欧大陆早期金属艺术与文明互鉴”特展


和去年艺博的“异彩纷呈 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特展一样,这次的近300件展品主要来自日本平山郁夫之路博物馆,同时还有国内博物馆的多件珍贵展品。对这个展览早就盼望已久,它从1月中旬已经开展,不过当时有10件重要展品正在别处展览,最近才全部回归,所以最近才去。展览一直持续到4月16日,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这次展品非常丰富,其时间跨度长达4000年,地域跨度则更广,包括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地中海地区、伊朗高原、高加索地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考古共同体、欧亚草原、中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国北方等区域,能清晰地看到金属艺术在这些地区的发展脉络和地区间的交流情况。 展览的第一部分,时间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第一个单元来自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两河平原,因为这里是文明起源和金属冶炼的重要发源地。两河流域本身缺乏矿藏资源,也缺乏熔炼金属的可燃资源,但通过当时发达的交通贸易网络,解决了这一切缺陷。

第一件展品是公元前2600年苏美尔早期王朝的牛车,这也是本次最古老的展品。牛车为铜合金制成,由两头牛拉着一辆四轮车。轮子还是最原始的状态,没有辐条,只是一个大圆片。车轮最早最是起源于两河流域,在去年的“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中,也在珍珠母贝镶嵌画和泥塑车模型中见到过这种原始车轮,但铜制的牛车模还是第一次见到。拉车的牛犄角、尾巴、躯干都极细长,充满了抽象感,这一时期的动物还不是那么写实。

公元前24世纪到公元前22世纪阿卡德帝国的铭文碗,为铜合金。此时规模较小、各个城邦相对独立的苏美尔早期王朝已经被疆域更广的阿卡德帝国取代。这只为铜合金的,和现在碗的外形差别不大。

其上刻有两行最古老的楔形文字,大意是“IshdarUr纪事”,可能含有国王的名字或当地所拜的偶像名字。

公元前23世纪到公元前22世纪阿卡德帝国的纳拉姆辛铭文斧,年代比上一件稍为晚近,质地为青铜,是这一组展品中唯一的青铜制品,其他展品都标注为铜合金(其实青铜本身也算一种铜合金,也许其他展品的冶炼纯度没达到严格意义上的青铜标准,所以才作此区分)。

斧子中间刻有楔形文字“天下四方之王纳拉姆辛”。纳拉姆辛是阿卡德王帝国的第四位统治者,也是第一个自称为“天下四方之王”的君王,他用这个称号彰显自己的疆域和威严,斧子也许是件礼器。

公元前2140年到公元前2120年的新苏美尔时期的人物造型奠基钉,为铜合金。此时苏美人卷土重来,推翻了阿卡德帝国的统治,开始了短暂的新苏美尔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后,苏美尔人就再也没有统治过两河流域的土地,其文化也渐渐被取代,这是苏美尔人最后的“辉煌时期”,或者说是最后的“余晖时期”。 奠基钉是苏美尔城邦常用的礼器,首先用于划定偶像庙建造的区域,随后与奠基碑铭一起埋入地基,用来告诉后人该偶像庙的用途和建造它的君王是谁。这枚奠基钉中的人物貌似头戴缠起来的头巾,其实这是“牛角冠”,也就是堆叠着很多牛角的王冠。这个人物是当地所拜的偶像,这让人想起神呼召原本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拜偶像之地,来跟从神,到神所赐给他和他后裔的地方去。美索不达米亚各类的偶像真的很多。

公元前2112年到公元前2095年新苏美尔时期乌尔第三王朝的乌尔纳姆王铭文奠基钉帽,为铜合金。此时期已经进入了乌尔第三王朝,乌尔也写作吾珥,亚伯拉罕的故乡就在迦勒底的吾珥,这件展品可以说是亚伯拉罕家乡的东西。奠基钉帽用于扣在奠基钉上。钉帽成碗状,中间有一根竖棍用于固定。

外面的楔形文字意思为“乌尔纳姆——乌尔之王,伊南娜偶像庙的建造者”。伊南娜是当地所拜的偶像之一。幸好亚伯拉罕离开了这片偶像遍地的土地,去往了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迦南美地。 这一部分还有更晚近的文物,比如巴比伦帝国的文物,不过没贴出来,因为苏美尔、阿卡德的文物年代更早也更难得一见(尤其是苏美尔早期王朝的),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苏美人以及阿卡德人的金属冶炼水平和文化风貌,所以选择了这几张图(接下篇)。
© 本文版权归 夏日旋律summ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