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记
南京博物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
演出场所布置成老茶馆的风格,舞台上“出将”“入相”两道帘子,请来白局、越剧、评弹的艺术家们登台表演。
观众可花十元买壶茶,得一个舒服位子坐下来看。不愿花茶位费的,站得远点儿也一样能看能听。
第一场是南京白局,一位老太太带着六七个年轻人,女孩子都大脸盘子圆润胳膊,白白嫩嫩,端的是粉蒸肉;小伙子唇红齿白笑眉笑眼,也是南方水乡的风韵。
唱的有现代改良的剧本,也有以前的本子。
当代剧本大多是歌颂美好生活和城市新风貌,唱唱南京的桥啊城门啊什么的,就欠点儿意思。
以前的老本子好玩得多,当然也“恶趣味”得多,基本相当于旧社会段子合集。搁现在,这些本子都逃不脱“政治不正确”的帽子。比如《采芦蒿》这一出,就是一个采芦蒿的女孩子哀叹自己嫁了个矮个子丈夫的烦恼。到底有多矮呢?
“黄鼠狼洞里躲雨,踮脚还摸不到洞顶
被窝里伸懒腰,外头看不见头和脚”
前面听得意兴阑珊的我,跟着笑精神了。
但白局说到底,是以前的草根民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业余爱好,劳作之余图个放松,婚丧嫁娶上图个热闹,因其“白说白唱,不要报酬”才叫白局。从审美角度,我能欣赏的地方并不多。苏州评弹则有韵味得多。
表演的两位老师,男帅女美(目测年纪都有五六十,但还是好看,眉目含情,风度翩翩),珠圆玉润一唱三咏,余音绕梁特别动听。
有一出唱的是游西湖。一个许仙,一个白素贞,下着雨坐着船对着意中人,两个人心里都揣着蹦蹦跳的白兔。对话间女的试探,男的羞涩,眉目传情,言语机锋,也很有意思。
白娘娘千年修炼不是盖的,三言两语已经将许仙的年龄、籍贯、家世、住处、生计、婚否摸了个底儿朝天。而许仙仿佛呆头鹅,问一句答十句,交浅言深毫无城府,还没等下船,就已经连人带心都交了出去。
又有一出讲许仙遇到茅山道士,知道家里有青白二妖,拿着捉妖符回去试探白娘娘。本是让人恨铁不成钢的一段,但评弹老师表演得颇为可爱,台词也可爱。
譬如,许仙心中打鼓回去一看,娘子躺床上小憩,心里就是一通天人相争——我家娘子真漂亮。头发乌黑,颈子雪白。怎么会是妖怪?
这番内心剖白把我笑得几乎喷茶——都是外貌协会的人,许相公,你的心情我很懂。
台上人说学弹唱样样精通,台下人吃吃喝喝有滋有味。
一幕终了鼓掌叫好,队友在一旁小小声问:如此退休生活可好?
嗯。
-
快乐饭盒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5 19:16:59
-
兔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5 16:26:09
-
不知春去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5 16:23:57
-
豆友232856640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5 15:47:04
抒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我们脆弱的日常与恒久的无常 (23人喜欢)
- 《北京城里的徐大爷和北京城里的王二蛋他们两人各自的梦》 (3人喜欢)
- 四故事 (13人喜欢)
- 通灵宝玉 (186人喜欢)
- Gone with The Wind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