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第3版 全16册 2013 高清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3版)全16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自问世以来,因其体例新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重点突出,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在中医界产生广泛影响, 为推动中医专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8年,在这1年中,医学科学又在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新进展、新成果介绍给读者,以满足各层次的专科临床医师、进修医师、临床医学研究生、本科生的临床需要;为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医院专科学术发展水平与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特将《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2版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汲取《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2版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补充、修改、完善和提高,力求使《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成为中医专科专病同类图书中具有较髙的代表性、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享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身边必备的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参考书。
本次修订,在《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2版基础上,仍保持16个专科分册,即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泌尿科、神经科、内分泌科与风湿病、血液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皮肤性病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分册。在保持第2版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对丛书栏目名称和设置进行部分调整,部分专科增加常见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评述”改为“评述与展望”,增加展望内容;“名医专家经验方”和“名医专家论坛”改为“名医名家经验方”和“名医名家论坛”,增选国医大师等名医名家医论和经验方,提髙收选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删去“古籍精选”栏目,将古代医家经典论述融入正文之中;增设“循证参考”栏目,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性和较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指导临床实践;对西医及中医现代研究等相关内容进行精简、提炼和更新,充实了临床治疗方面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在保持“难点与对策”栏目内容新颖、实用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并强化了“对策”方面的内容,给出解决难点的措施与建议。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16册书目如下: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耳鼻喉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内分泌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泌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男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眼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血液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第3版
为满足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的需要,提高中医专科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0年组织编写了大型《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各分册均多次重印,后于2005年进行了修订再版〈16个分册〉。
本次修订的组织工作,在《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2版的基础上对主编和编委进行部分调整。为保持本丛书的权威性和代表性,特邀请国医大师、院士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或主审,邀请全国16家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单位200余位专家参加了编写修订工作。各位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中医专科专病的实践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既能传承和发挥中医药治疗专科专病的特色和优势,又勇于创新,在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各位专家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在编写修订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大量丰富翔实的医学文献,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研究心得,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求全面科学地体现当代专科专病临床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新、精、效的专科专病学术专著。
本套《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从第1版到本次修订,经历十余年。在此期间,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医院重点专科(专病〉发展势头良好,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的出版和修订,恰逢其时,满足了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展的需要。经过3次修订,《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框架体例更加科学合理,《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内容日臻成熟和实用。特别是一些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栏目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如“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循证参考”、“评述与展望”等栏目,体现了作者多年临床经验与独到的学术见解;“医案精选”、“名家名医经验方”、“名家名医论坛”,荟萃了名家名医临床实践的精华;“现代研究”等则反映了当代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诚然,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当前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并勇于创新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秉承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的宗旨,热切期盼本丛书的修订再版,为把专科专病建设提髙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中医专科专病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保健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书摘:
(一)基础研究 1.中医病因病机研究多数医家认为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 夹杂㈨〕。 〔1〉虚损为本:孙晓敏等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总结其主要的证候 类型。通过计箅机检索国内1卯7〜201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运用 随机对照试验表对文献进行评估,采用』八0⑽治疗评分表对文献进行评价,将符合标准的 文献运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荟萃分折。结果共有9篇文献人选本研究.得到701例患者15 种证型,其中主要的证型为脾肾阳虚型口卩^义)、肝肾阴虚型(化^冗;!⑺。 ^湿、热、毒、瘀为标:湿、热、毒、瘀这些实邪在本病中既是肺、脾、肾等诸不足的病理 产物,同时也可以作为直接的致病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于机体而诱发或加重本病。在上 述实邪中,目前从湿热、瘀血方面论述的较多。李卓慧基于文献分析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中 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采用计箅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1980〜2011年肾病 综合征蛋白尿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结果:在16个影响肾病综合征蛋白尿辨证的主要证 素中,病因证素以水湿、湿热、瘀血为主【1:。马鸿斌等研究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尺?^)的中医 证候分布规律,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将符合人选标准的100例尺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 型,分析尺~5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实验室检査的相关性,结果:100例1^15患者标 实以湿热为主1:|〗。 ^虚实夹杂:本病的病因病机中既有因虚致实的病因,亦有因实致虚的病理结果.从 而形成恶性循环,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局面。如脾肾阳虚兼血瘀证、肝肾阴虚兼湿热证、气 阴两虚兼水湿证等。应该注意的是,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每个患者、每个阶段有所 不同.要结合病程的初发与原发、病程的长短及有关的治疗经过,因人因时因地地分析,才 能抓住重点,更好地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 1.西暖发病机制研究作为一组综合征,具有多种病理类型,且各种病理类型的 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但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凝血与纤溶、激肽等密切相关。 (!)免疫学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绝大多数是免疫介导的疾病,包括体液免疫(主要 指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和细胞免疫。并有学者认为,免疫机制是疾病的始 发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发某些炎症介质〖如补体、白细胞介素、活性氧和多肽生长因子)的参 与,最终致使肾小球损伤而产生临床症状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