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body talks about love-Weber on eroticism
整理一下韦伯文集里他自己对恋爱领域的理论、看法,以及这方面比较为人所知的一些论文。
一、韦伯文集
最为人所知的韦伯论性爱和恋爱的就是在“中间考察”里专门对性爱领域所做的论述。主要看法如下:
1)性爱是可以升华为非日常性的恋爱状态(erotik)的,这时恋爱的规制上以隐蔽性爱的自然基础为特征(2012:475)
2)恋爱与理性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沉溺于性欲并非本身很糟糕,但它需要以牺牲理知为代价(2012:478)
3)宗教的同胞之爱(brother-love)毫无疑问是与恋爱(特别是这里指以结婚为目的的异性恋)冲突的:“由成熟的爱所生出的这种现实内的属世的救赎情感,无疑是一个强劲的竞争者,而与其对超俗世上帝的献身、对伦理-理性的上帝秩序之皈依、或对神秘的个体之破解的献身相竞争,并出之以吾人所能想见的最尖锐方式)(2012:479)
4)入世的恋爱观只有合乎婚姻关系的合理目的——生儿育女,相互砥砺以增进彼此之德以蒙神恩宠。而高度升华的恋爱,就如最极致的美学那样,会让人滑入对现世的逃避中去。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韦伯对禁欲主义的论述也展现了他对性爱领域的只字片语:
首先,性交似乎在婚姻中才是可接受的,并且只是为了生儿育女;在选择伴侣时,性的吸引力要从属于严肃、理性的选择。(布里希特劳,164)这种节欲观有利于宗教共同体内形式上的妇女平等。
其次,韦伯在写完“中间考察”,认识到“为爱而爱”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发性,他修订了《新教》里关于现代性理论的概念结构。韦伯认为审美-表现的现代主义同理性化和现代化理论结合在了一起,开始是一种宗教除魅的巨大历史进程,最后浮现在脑际的则是像诸神的回归。——这形成了现在资本主义的自相矛盾的神话。
最后,韦伯也一直反对把他本人的工作说成是一种"形式美学“(Stilasthetik)(这个出处有待考察,从布里希特劳,170 而来)。
二、相关paper
1)Lichtblau, Klaus (1993). "The Protestant Ethic versus the" New Ethic. In Hartmut Lehmann & Guenther Roth (eds.), Weber's Protestant Ethic: Origins, Evidence, Contex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布里希特劳从《新教》和当时性经验”新伦理“大背景来论韦伯对性爱的看法,这本书收录的都是当时极为经典的文章,书里另一篇“尼采的自由精神修会和韦伯的教派”则对后面韦伯的教派研究提供了不少启发,其实韦伯的教派观可以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圈文化结合起来。
2)Sam Whimster编的Max Weber and the Culture of Anarchy
整本书都围绕韦伯在Ascona的经历和信件。阿斯科纳的真理之山(Mountain of truth)为当时的反战主义、和平主义和素食主义者们提供了一个政治避难所,Otto Gross在那里疗养了一段时间,而韦伯在1913-14年的复活节假期在那里呆了至少6周,写了几封信件,以及一些文本,探讨了对未来政治和性爱理念的看法。值得关注的分别是前三篇文本:“Introduction to Weber,Ascona and Anarchism"(Sam Whimster), "Letters from Ascona"(Max Weber),以及“Weber and Lawrence and Anarchism”(Martin Green)
3)Whimster, S. (1995). MAX WEBER ON THE EROTIC AND SOME COMPARISONS WITH THE WORK OF FOUCAULT.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10(4), 447–462. https://doi.org/10.1177/026858095010004006
我一直觉得Whimster是韦伯八卦挖掘鼻祖!这篇检验韦伯论性爱以及和福柯自我技术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脑洞大开(但又跟我的脑洞好相似,果然每次觉得“我的脑洞没人写可以写一点”,然后一查发现其实你开的脑洞大都都有人开过orz)
4)Wofgang J. Mommsen and Jurgen Osterhammel. 1987. Max Weber and his Contemporaries. New York: Routledge.
韦伯与他的当代人,其中几篇值得关注的有:25. Max Weber's Relation to Anarchism and Anrchists: The Case of Erns Toller(Dittmar Dahlmann); 31. Weber and Freud: Vocation an Self-acknowledgement( Tracy B. Strong); 32. Passion as a Mode of Life: Max Weber, the Otto Gross Circle and Eroticism( Wofgang Schwentker).
5)Roslyn Wallach Bologh. 1987."Max Weber on Erotic Love: a Feminist Inquiry". in Max Weber on R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edited by Sam Whimster. New York: Routledge.
第一篇论韦伯与性爱的文章,用的女性主义视角,还是挺有想象力的。
6)Guenther Roth. 1988. “Marianne Weber and Her Circle”
韦伯专家Roth对玛丽安妮及其文化圈的考察,里面有个轶闻很搞笑:当玛丽安妮去世时,把韦伯奉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的卡尔·雅斯贝尔斯,在惊闻韦伯甚至无法处理好自己的伦理问题时,瞬间感到了偶像的崩塌。哈哈哈。
7)Roth, G. (2010). Edgar Jaffé and Else von Richthofen in the Mirror of Newly Found Letters. Max Weber Studies, 10(2), 151–188. http://www.jstor.org/stable/24579567
Roth的最新(?)对韦伯新发现信件的考据,来看韦伯和里希霍芬姐妹的关系,还没看,现在开始看起。
三、相关传记、文学
1)玛丽安妮·韦伯的《韦伯传》
不用过多介绍了,玛丽安妮写的韦伯传很细致,但里面对于韦伯婚外情的状况则有所隐瞒,仔细对照下一本韦伯传记能看出不少玛丽安妮的春秋笔法——她确实没在撒谎,但用非常隐晦的手法承认了韦伯的几段婚外情和对性爱的看法,也可以看出两夫妻在婚姻观念上并不像玛丽安妮自己所说的那样非常一致。
2)于尔根·考伯的《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另一部韦伯传,里面有三章提到韦伯的性爱观和私生活,可以和玛丽安妮的对照起来看,非常有意思。
3)上面一篇文章的作者Martin Green写的两本书,《真理之山》和《冯里希托芬姐妹》。按Green的说法,von Richthofen姐妹可以说连接起了整个海德堡的知识分子。两本书分别讲Ascona的知识分子和海德堡的知识分子圈,韦伯算是中心人物。
有其他的继续添加。
P.S:对知识分子的八卦探究真的是我搞学术的动力,之一。
-
井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27 15:18:00
-
林林总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27 15:17:43
-
Dussardi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3-27 14: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