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画个更详细的图来说明情况吧
我发现书评的编辑页面功能不全,所以写到日记里来吧。 库尔特·勒温 《拓扑心理学原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60955/
我是在读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失败之后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仅仅是前言中的一句“完成了的和未开始的都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只有那些悬而未决的留下了强烈的张力,所以更多的人会记得。” 开始读就发现这本书长在了我的问题点上。
开篇就谈及了 规律与个案 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把方法特性总结为 思辨的-抽述-结构 三层进步方式。同时也需要着重提一下动力学的发展规律:虽然原因一直是一个有向因素,但是在思辨的时代,事物的本质被认为是行为的原因(行为决定于过去或将来的目的);而结构的考量中,事件的原因取决于若干事实之间的关系,每一时间决定于当时情境的总体。
本书强调,认识独特情景后才能预测个体的行为,Behaviour 是 Situation的函数,B=f(S). 因为考虑到不能仅在物体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在物体和环境中寻找事件的原因,就需要对S进行更详尽的描述,这样才有望理解支配行为的力。 (我:可以作为“听过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解释。之前我对于这件事情的解释是:大道理是“事后科学”,就像一个社会心理学家说“大家对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常常表现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亦或是反面,都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而所谓的“道理”如果是正确的话,也是这个f(x); 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Situation的描述。)
S被解释为个体P & 环境E. —— “心理生活空间” :某一时刻个体行为的事实总体。 “生活空间是可能事件的总体”,S最重要的可变化点在于 【对于个体来说什么是可能的和不可能的】 之后对于S进行了各角度的阐释,如: ■ 把生活空间定义为可被意识到的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会引入意识的标准是否唯一的问题,最终确认把效果性作为要素存在的标准;从动力意义上区分"形象"与“基础现实”:形象是现象属性;基础现实是条件-发生属性(因果关系的属性) ■ 用动力学标准来确定事实的存在与否,考虑三个方面的事实,准物理的、准社会的、准概念的。
心理学中的“为什么”借由上述概念可以更清晰地划分为两种含义,即系统的因果概念(为什么S产生B, 答案是f(x))和历史的因果概念(为什么S具有一些特定的属性?答案涉及历史发展、原因链和原因链的交点,并且历史原因被认为是间接的),需要避免对于系统性的问题做出历史性的回答。 作者坚决捍卫“不是过去或未来的心理事实,而只有现在情境,才能够影响现在事件。” 所以强调了具体性和同时性——换句话说,在讨论系统性的问题时,需要限定在一个S保持不变的时间间隔内;事件进程被描述为一系列情境(截面) ,截面的处理方式可以确定某一点的变化方向和速度。 (我:微积分的一个d(t)) ■ 在 心理事实 与 内容涉及的事实 之间,二者的存在与否与时间指标都是独立的。 ■ 与 时间指标、存在与否 二者有联系的是心理事实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清晰度的提高是新环境中定向过程的特点,它密切联系与生活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的程度,所以是对于学习和顿悟都很重要。
个体与环境的边界如何区分?无论采用什么区分方式,个体在环境中总是“位置”之一。 可用概念:自由运动空间,位移,力。 之后作者把相关的概念对等到了数学中的拓扑学。赖兴巴赫:一类是同等问题(把事实同等与数学概念 which could 恰当地描述经验关系的逻辑结构),另一类是纯数学问题。 具体在第十章,因为有图所以不详述。 而动力学概念也被对等到物理学中。 区别在于单性与复性:物理空间是单一的连通空间,包括现存的物理现实。 物理世界是一个动力封闭的统一体,即S1中总包含足够多的信息可以推知S2, 即 f(BS1) -> S2; 心理世界是多个动力非封闭的统一体,除f(BS1) -> S2以外,还有不能由S1推知的事件加入。 有关位移的讲解有一个内容很有趣,原文如下:

由于区域基本不会单独出现,所以就有了多个区域的相对关系;最终形成了纯拓扑与动力学两种方法来解释,如下图:

第十六章往后,视角转回了个体内部。之前的所有分析都是把个体作为了未分化的区域或孤立的点,实际上个体不是完全同质的统一体,而是高度分化的物体。 区分 环境区域 和 个体区域:凡是整个个体能够在其中位移、或朝向它或离开它而进行位移的一切事物,处理为环境。 个体内组分区域之间讨论【动力从属】而不是位移。采用较大或较小统一性的格式塔这一概念。 科勒:用强弱格式塔描述不同程度的动力连通性,没有从属概念。 之后讲解了内外区域沟通的情况,比如:

个人认为它很巧妙地解释了个人面对情景的心理状态。书中有提到 儿童和成人之间最重要的动力差异之一就是前者的组分区域分化程度较低,所以成人在受到重压时,表现出儿童行为也不足为奇(Freud: 退行),比如下图也有解释:

还有一张图讲发展体现于维度的分化:

感谢这本书让我用比较愉悦的方式了解了一下拓扑学,以及复习了一下极限和边界的概念,还想到了我从未从理智上理解的闭域套。 这种画图确实是分析生活问题的大利器,感谢勒温。
© 本文版权归 Weltschmerz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Weltschmerz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ENCORE
- 这问题也太老土了 (1人喜欢)
- To believe, to believe in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