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镜子|镜 观想 (自用)多田智满子
有的作家把小说比作“大路上行走的镜子”。在这样的语境下,镜子不过是反射对象的道具。如果说到如何映射的话,就形成了一个单纯明快的“模写说”的图式。忠实的不扭曲地反映现实,在这里映出的像是人生。这面镜子可以说是一面朴素的实在论的镜子,如果我们把“小说是大路上的行走镜子”从表面上接受的话,那么吐露出这句话的司汤达的小说就是彻底的写实主义。 (我现在的目的不是要讨论情况是否真的如此)。
另一位作家说的话似乎从侧面支持了这句话。 小说家索罗-戈普在为他奇妙的作品《小恶魔》辩护时说 “我什么都不创造。我只是在此之上精心地擦拭镜子。而且我知道,镜子是真实的”。
如果人们要搜集一份这类发言的清单,恐怕会有一个无尽的清单。 在任何情况下,镜子的写实性是一个前提,人们从一开始就相信它的忠实性。而这种信念未必是错误的。人眼被设计为不看它不想看的东西,但镜子对麻子和笑窝的态度是平等的。
(相对于忠实的镜子,有这样一种扭曲的镜子。在文学体裁中,这就是戏仿。然而,我们在此不涉及扭曲的镜子。)
“小说是一面行走在大路上的镜子”注意动词行走。小说不是像画那样设置在一个地方的镜子,而必须是一面移动的镜子。“即使是神也可能对世界有不采取一系列投射(Abschattung)形式的经验,这些投射总是不完整的,就像我们自己的经验一样”。
由于我们所经验的事物总是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被体验到的,每次都只有它们的一面被展示给我们。 因此,外部现象只能在连续的经验中出现。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的眼睛朝向外部世界,就始终是单面镜。 在这个空间里,在这些三维坐标中,人们不能同时占据两个以上的位置。
同样,在时间中,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以上的时间点。除了转移单面的镜子(空间和时间上),没有其他可以经验或认识的方法。每个人都是一面“行走的镜子”。
而且,虽然所有有眼睛的动物都是“行走的镜子”,但为什么特别是人类有镜的意识,而且如此像镜子一样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视角从单面镜转向面对面的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