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
早年学地理,知道其实每个地方按照经度都有自己的“地方时”,但在现实世界里,因为国家和区域人口分布的差异,为了更方便,所以人为划分了时区。比如咱们国家,幅员如此辽阔,都统一使用北京所在的地方时,即“东八区”时间。
在我的十八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陕西,高中时我在距离家乡200公里的西安上学,我估算了一下,在东西方向的距离上,其实我们家与西安算下来大概也有100公里。这个距离其实也足以产生时差,不过不明显,我估算也就五六分钟不到十分钟的样子。高中时我常常在傍晚或晚上与爸妈打电话,但那时候觉察不出时差,主要是因为那是2012年之前,打电话就真的是打电话,而不是打视频电话。
后来我去了山西太原读大学,秦晋邻省,按理说东西距离不短了,理论上是可以觉察出时差的,但是我依然没有,我猜大概与我和陕西的亲友联系时,常常默契地选择都是大白天或大晚上。
再后来,我去到山东济南,这时候距离我的家乡陕西,可真的是从黄河中游跑到了黄河下游,中间横跨一个河南省,东西距离早已超过一千公里。但我依然没怎么觉察出时差。
直到,我在南京工作生活的那一年,我才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的时差。
当时我住在江宁百家湖附近,而上班的地点则是在河西建邺区,路程颇远。幸亏南京地铁发达,饶是如此,我每天依然要单程花费接近2个小时在路上。开始上班后,我就一直有个愿望,能不能有一天早早下班,赶在天黑之前回到家?因为那时候都五六月,我发现我居然每天无论什么时候下班,最后走出地铁站的时候,都已经夜幕降临。于是我六点准时撒腿就跑,骑自行车3分钟到地铁口,坐地铁开始漫游,当地铁经过中华门的时候,很好,夕阳斜过来照进车厢,很美妙。但是当地铁再次钻进地下再爬出来到竹山路时,他娘的,怎么天又黑了。
这可是大夏天啊,六月的盛夏,白昼最长的季节,怎么还不到晚上八点,南京就天黑了呢?
这让我一度难以接受。理由是,从小到大,我印象里的六月盛夏,在我的陕西家乡,天往往得到晚上八点四十才黑。晚上八点,那会天还亮着呢,太阳刚下山,是夏日里一天当中最舒服的微风时刻。
我在南京的时候,当我吃完晚饭回到家,看着外面天色已黑,周末便给家里打电话,视频那头我妈经常还在广场上跳舞,天色还敞亮着……
同样的,也是在一个失恋的夏日,一晚上睡不着的我,却也发现,这才刚过凌晨四点,南京的天怎么就发麻了呢,楼下树林的鸟叽叽喳喳,四点半的时候,我看这天居然就开始亮了,不到五点,就看日出了。
以我的亲身经历,我感觉南京要比西安早40分钟的时间。这就是时差的力量。
由此也可以发现,觉察时差的关键,其实就在于比对“日落”或“日出”时间。考虑到早上日出基本起不来,那就主要靠傍晚的日落时分来比照了。
如今我在西安,周末傍晚给家里打电话,也常能觉察出5-10分钟的小时差。
当然,最直接的,如果有朋友在新疆,那么时差更是明显得过分。
……
我是觉得,对生活中的小时差保持敏锐,挺重要的。
时差让我意识到,我只是俯仰于天地之间的沧海一粟,我习以为常的一方小小世界,在辽远的时空世界面前是如此保守,人还是应该睁眼看看世界,有机会也该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和小时区。
我也意识到,其实青春就是一场聚会,每一站都会和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相聚,我们曾经彼此靠近,分享着一段共同的时光,但青春总是会散场,散场之后,你我又都散布在不同的时区,彼此也拥有着不同的生活节奏。是的,在同样的年纪,有的人立业早一点,有的人成家快一点,还有的人,比如我,既没成家也没立业,但时间也没有为我而停留。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时。
人与人之间,也的确,是有时差的。
但很多次,当我发觉到小时差的存在时,我还是会想到多年前看到的一首小诗,它关于时区,也关于你:
一直向西走
越过晨昏线
越过日界线
回到初识你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