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新修 第二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运行
核心:人口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人口规模、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
原因、影响、对策。
1.人口: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影响。
2.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迁移发生变化,物质资料的生产等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影响生育、死亡、迁移而影响人口规模。
3. 总出生率:平均每千人年出生人口数
一般生育率:一年里每千个育龄妇女所生育的活婴数
死亡率:一年里平均每千人的死亡人数
净迁移率:特定地区一年里近迁移人口与平均总人口的比例,其中近迁移人口一般是指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额。
人口增长率: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的比,这里的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人口增长数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的差,人口总数一般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终人口数。
4.人口结构分析:对于特定规模的人口,依据其所具有的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可以分析其内部的构成关系。分三类:自然(性别、年龄)、地域(自然地理、行政区域、城乡)、社会经济(社会、经济)。
5.人口分布: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6.人口分布:有静有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们。
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居住位置的非永久性改变,在中国尤指在迁入地没有法定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农民工)
分类:1.城镇化引起的乡村到城镇,2.个人权利市场化进程引起的个体迁移。
影响因素:1.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容量
2.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经济容量。(迁入地拉力、迁出地推力、中间因素=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
第二节 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原因: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
老龄化: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我国现状:短时间内完成,与经济发展不适应,“未富先老”,老年中高龄老人不断增多规模扩大。
我国影响: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就业和福利)
2.社会需求变化(养老服务业)
3.社会经济活力不足(保守储蓄)
4.人口再生产静止或衰退,人口发展不可持续。
应对:国家(制度设计)社会(市场银发经济+社区+公益组织)家庭(代际关系和谐/孝道)本人(积极主动性,互助养老)。银发经济、健康产业,家庭基础社区依托机构支撑养老,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