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二十六)-(三十)
权力的游戏
2023-3-6
《汉书·魏其武安侯列传》记窦婴因抗吴楚七国之乱的军功封魏武侯,田蚡因顺着王太后姻亲关系而封武安侯。窦婴与窦太后关系不好还能建功立业,虽为后戚却是不是后戚;田蚡却通过王皇后吹枕边风就上位了。两者封侯,高下立见。
灌夫是个勇猛但少礼节之人,在乡里是豪强其实不是大罪。田蚡将灌夫治罪,牵连窦婴,本质上是强势的田党与失势的窦党、新后党与功臣派的党争。汲黯时正直之人,赞从窦婴;韩安国作为御史大夫,保持客观中立。最后反衬出武安侯田蚡就是个象女人吵架一样的人,只不过害人害己,田蚡一圈折腾,让汉武帝看穿了他的小人器量。
老子说“福兮祸所伏”,不要以为权贵、福禄的状态会维持一辈子,一切的好在瞬间都能变坏。“夫唯不争,故无尤。”争来争去不如谨小慎微,如此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汉书·霍光传》记霍光与上官桀的争斗是旧后党与新后党的争斗,在权力斗争上,所谓姻亲关系都是不可靠的,秦晋之好实际上是秦晋之争。
传说霍光将“沉静详审”,于一般事的确如此,不过在立费昌邑王刘贺这事,做得有点不够稳重。皇帝废立是大事,人家昌邑王在自己采邑过着舒服日子,你把人家找过来当皇帝,才当了27天,你就说人家“无形” 又废了人家,还把人家周围人全杀了,让人家下岗回去,昌邑王刘贺再回去,已然无法回去了,处境尴尬敏感。在这事上号称老成持重的霍光之所以由此表现,在于其无法容忍昌邑王剥夺了他的权力,这一点让霍光没法忍受,至于昌邑王无形,不过是托辞。
"权力的游戏"就是如此残酷。
七国的想法
2023-3-6
七国之乱发生时,枚乘《上书谏吴王》词恳意切,晓以利害,以为吴王濞可以“居泰山之安”,不要去“临不测之渊”。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西汉削藩,起自汉文帝的想法,经过汉景帝的启动执行,最后在汉武帝时彻底解决,这种趋势无法改变。如果吴王濞能忍气吞声,放弃富庶的吴地做个普通得王爷也许可能,但是吴王濞参与过汉初征伐,自视甚高,不可能接受这种待遇,所以先发制人发起“七国之乱”抗击中央朝廷的削藩。
枚乘轻言“泰山之安”太乐观,吴楚当时早有着“累卵之危”,不仅削藩,自己与汉景帝有着“杀子之恨”的过节没法消除。只不过当时只有吴王、楚王当局人知道,一如后来明朝初年削藩有了朱棣“靖难之役”下有着自己的无奈一样,下面养士如枚乘不一定能确切感受到其主公“树大招风”的难处。 朝廷的想法是“削反,不削亦反”不如先发制人,七国的想法是“不反将亡,反或有天下”不如铤而走险…
“七国之乱”是失败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成功了的“七国之乱”,只是结果差别,没有绝对对错。
史家之绝唱
2023-3-7
不仅政治危险,连记录政治的历史学家也为危险。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的作者都着无妄的遭遇。司马迁受宫刑,身体残废;班固被馋害,死于狱中;范烨参与政变,死在乱军。
历史其实就是政治,为史就是为政,为史官无权却又在议论政治,非常危险,所以说史官绝对高危职业。北魏崔浩算无遗策,结果没料到自己死在“编修国史”,这是后续的例子。写历史,坚持事实,得罪权贵;不坚持事实,违反良心,实在是棘手的事。隋唐之间,唐太宗肯定不是要求史官改历史的第一人。明清之际,没听说史官遭罪,说明官修国史已经是为皇帝代言,失去了历史全面性和真实性。

历史虽然危险,但是一门艺术,它反映文化,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记录透漏出当时的文化特色。
司马迁《报任安书》名为回应任安的“进士”之请,实则是司马迁阐述自身处“刑余之人”的痛苦和发奋思想,是研究司马迁个人及其史学思想的重要材料。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表明其“不可夺”的匹夫之志。
“智、仁、义、勇、行”说明了当时人普遍的价值观,然后再说自己的四层理想:上为“纳忠效信”的三公之志、次为“拾遗补缺”的卿士之责、外为“攻城野战”的将军之功、下为“宗族光宠”的庶人之愿,要之,这些都是左传所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思路。
人不能苟活于“贪生怕死、念父母、顾妻子”,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认为“勇怯,势也;强弱,形也”,人能改变现状,引用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韩非事例说明“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最后确定转向了“立言”:
(《太史公书》)“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谓“一家之言”并非是“个人意见”的意思,而是统一古今以来的全部历史文献写成一本通史的意思。
司马迁感叹“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这让人感慨。一个人只有“盖棺”才能“定论”,的确,除非人生确定了才可以评价,人世事难料,人事易变。有些事的评价随着时代也会变化,可见历史“定论”很难说是“定论”。后人称司马迁为“史迁”,以史为姓,颇为赞誉。《史记》有道家和侠客思想,因于汉初道学流行、侠客横,这是正常的习气。不拘泥于儒学,没什么不好。鲁迅先评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非常中肯,今人读其《史记》也怀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这是历代学者的基本看法。
运动前的拉伸
2023-3-28
想起浦口半马赛前,因为右小腿有抽筋倾向做了运动前“压脚尖、压腿、扳腿”拉伸,后来成绩有所提升似与此有关,查阅《酸疼拉筋解剖书》说到“运动前的热身和拉伸”如下:
①总热身运动:进行5到15分钟轻运动。这是为了提升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加血液流量,提升肌肉温度。
如高抬腿、简化波比跳等。
②静态拉筋:接下来,在整体热身运动中应该加入5到10分钟温和的静态拉伸。这是为了逐步拉伸主要肌群及其上所附着的软组织。
如跑步则做压腿、后扳腿来拉伸腿前肌、腿后肌、臀大肌等,如挥拍则拉伸肩膀和背胸,如练习力量则拉伸肩臂背胸臀相应部位等等。

③针对特定运动的热身运动:这一阶段,用10到15分钟,针对所选择的运动项目进行相应准备。
如跑步应该做弓步蹲、高抬腿、跳拍手、髋部回环等动作,如健身则做肩膀、腕部旋转回环热身运动等等
④动态拉筋:这阶段需要在最大范围内克制、温柔地弹动或者摆动自己身体的特定部位。弹动和摆动的力道逐渐增加,但一直要有控制。
所有的“标准”只是个建议,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这四步同等重要,每一步都不能省略,或者视其为可有可无。这四步结合起来能将身心状态带到巅峰,使身体准备好进行之后的运动。
注:运动前拉伸似乎可以将肌肉松弛,给予肌肉紧张提前度,一定程度上中和了运动时的肌肉紧张,如此一来使得身体有了充分准备,先苦后甜,这样可能会有超常的发挥~
热身动作截图来自《肌肉训练圣经》第2章“柔韧度”。
以诗注诗
2023-3-29
《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蝶恋花》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多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李白: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陈琳《饮马长城窑行》: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后汉书》马援“注”: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长恨歌》白居易“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