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W”: 江西与湖南的比较
长江的
宜昌到南京段,正好在大地上流出了一个
英文字母“W”。
这个“W”很神奇:假如把它看作是
由两个“V”组成的,则两个“V”的底部
各有一个大湖:一个是洞庭湖,一个是鄱阳湖;
“W”的三个转折点又恰好是三个省的省会城市 湖南省长沙市、湖北省武汉市和江西省南市。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都知道湖南省有一条大河 湘江,江西省有一一条大河一一赣江,人们通常把它们看作是长江的支流,就像嘉陵江、汉江等是长江的支流一样,但是,湖南省和江西省的专家可不这样看。
湖南省的专家会把湖南的4条大河 湘江、澧水、沅江、资水一一都归属于洞庭湖水系,认为它们
是洞庭湖的支流;
江西省的专家则会把江西的5条大河一一赣江、饶河、信江、抚河、修水一一认作鄱阳湖的支流。如
果以这样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湖的流域所覆盖的区域,则几乎一个就是湖南省,另一个就是江西省。
这就是过去我曾写过的一个观点,但是当时没有展开说,这次我要写“江西与湖南的比较,我觉得还是得从这个“W”说起。
首先,我觉得这个“W”还可以延展。
宜昌既是长江峡江段的终点又是长江中游的起点,我们把“W”的起点从宜昌
向西越过三峡和四川盆地放到宜宾,也就是把“W”的起始点挪到长江金沙江段的
终点暨川江段的起点上;然后,我们把“W”的终点向东越过南京直接放到长江
口。这个被延展了的“W”,就变成了一只展翅飞翔的鹰的形象:鹰的头部是武汉
市,洞庭湖和鄱阳湖在这个扩展了的形象中,相当于给这只鹰的翅膀增加了两个翅
尖。我还可以发挥想象力:把湘江、赣江想象成这只鹰的两条腿,把广州和厦门想
象成两只鹰爪
我喜欢在地图上做这种形象思维的联想,如把陕西省的形状想
象成一个跪射的兵马角,把黄河流域的范围想象成一只面向东方的雄狮等等。把一
些地方和景观想象成我们熟悉的有形状的事物,可以帮助记忆,这种“象形物 ”一
旦想出来,就会把那些枯燥的没有逻辑联系的难以记住的地理内容牢牢地记住了。
自从我把长江中下游河道想象成“W”之后,我就把长江在这一段的走向变化,把荆江、洞庭湖、鄱阳湖、皖江的形态、位置、走向等都记住了,而且把宜昌、长沙、武汉、南昌等许多地名及位置关系也都记住了。
这次,当我把“W”扩展成一只鹰以后,我对长江和沿江省市的知识也
随之扩展到了金沙江、川江、峡江.一直到了人海口。
这不仅仅解决了记忆问题,这种图画式的记忆,也帮助我解决了一些曾经困惑
我的问题。
举一例:我曾对江西省的鄱阳湖一赣江成为了“连接北京和广州的水
陆相间且以水为主的大国道”的一部分有些困惑。因为我深受中国大河从西向东流
尚这种观念的影响,总是不知不觉地把长江想象成东西流向,因此,我的问题是,
东西向的长江如何能成为北京和广州之间南北向大通道的一部分呢?其实,如果
我们在地图上仔细看一下长江的走向就会发现,长江何曾从西向东流淌过?只有
在源头沱沱河、三峡、南京这三段简短的流程内,长江干流是自西向东流淌的,其
余绝大部分河段都不曾从西向东流尚。只有把长江的起点与终点连接起来的那条直
线的方向是东西向的,真实的长江其实很曲折因此我们才得到了前面我说的
那个“W或“鹰”的形象,我也因此理解了从北京到广州的大国道为何选择走鄱
阳湖和赣江 一这与长江从鄱阳湖的湖口开始的流向是东北走向有关。大运河经
由长江连通鄱阳湖和赣江,在当长江是东北走向(指从九江到扬州)时,比东西走向的可能航程大大缩短了(这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短于两个直边之和的道理)。同理,看着这个“W”,
我们也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人称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位于长江沿岸
的一些地方为“江东”了,也理解了为什么那里的人被称为“江东子弟”、“江东
父老”.…·因为这些地方确实在“W”最东侧边的东边。但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是
把那些地方称为江南,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只有那条东西向的直线,没有“W"。
好像双胞胎的两个省
下面我继续湖南和江西的比较。
我看江西省与湖南省,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它们太像了,好像双胞胎,或者
说它们中的一个好像是另一个的镜像
河流与湖泊上的相像前面已经说过了,接下来说说这两个省的地势地貌之间
的相像。
两个省都是东西南三面由山地丘陵围合、北面开、中间是盆地平原的口袋形
地势格局,中间的丘陵和平原又都围绕着一个大湖,这个湖又都与长江相通,湖面随着长江水的盈枯而涨落。
就地理学而言,两个地方的河流和湖
泊的形态是否相像,以及地势地貌是否相
像,都属于低等级的“相像”。两个地方
最重要的相似,是看其所在的温度带和湿
润程度是否相似,因为这两个因素决定了
土壤、植被、动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
等是否相像。
江西与湖南的不同
前面我说了湖南与江西像双胞胎,那么湖南省是否也是一个地理单元与行政区
划完美结合的典型呢?并不是。如果说江西省的省界划分采用的是“山川形便”
的原则,那么湖南省的省界划分则采用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下面我要展开说
一下。
先说洞庭湖与鄱阳湖的不同。
鄱阳湖水系所覆盖的面积与江西省行政区划几近重合,但是洞庭湖水系则不是
这样。洞庭湖水系不仅包括湘江、澧水、沅江、资水这四大河流的水系,还包括洞
庭湖西北部从长江流出向南汇人洞庭湖的四条河:松滋、虎渡、藕池、调
弦,这四条河或是长江洪水期间自行泄洪造成的洪水通道,或是人为决堤放
水而成。有意思的是,这些河虽然在长江南岸,也属于洞庭湖水系流域,却大体在
湖北境内流尚:四条河均属于湖北省的三个市县一一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
洞庭湖与鄱阳湖最大的区别是,洞庭湖面向北方是开放的。滚滚长江冲出三峡
来到宜昌之后,前面是广阔的江汉平原,进人平原的长江开始了百转千回的流尚,
像舞动的飘带一样,河曲发育。前面说的长江流出“W”,这是宏观鸟瞰如此,其
实“W”的每一道笔画细看都是锯齿一样弯曲。这段长江称荆江,所谓荆江“九曲
回肠”说的就是这回事。洞庭湖北面的长江流出了300多公里的流程,这还是被多
次截弯取直的结果。洞庭湖的北面就是这段300多公里的长江河道。
鄱阳湖就完全不同了。鄱阳湖虽然丰水期浩瀚无比,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淡水
湖,但在枯水期时会收缩成河形,因此鄱阳湖也被形容为:丰水为湖,枯水为河。
鄱阳湖与长江接触的地方面积并不大,其在湖口县汇人长江,汇口处的湖面宽仅1
公里左右。当枯水期时,鄱阳湖与长江的接触面就更狭窄了。从湖口这个县名就可
以知道这里是收缩的,不是开放的。如果用两件大家熟悉的器物来形容两湖的差
异,则洞庭湖好像一只花盆,鄱阳湖则是一只花瓶。
这里还应该补上一个不同,其实这个
不同对于我们理解江西与湖南的不同,以及理解江西与周边省份的不同有着重要意
义。即,洞庭湖的北部是几百公里长的长江河道,越过长江,其北面则是更为开阔
的大平原一一今日大致属于湖北省的江汉平原,还有一条大江一一汉江流消在
大平原上,这个江汉平原通过一段汉江造就的平坦走廊与今日属于河南省的南阳盆
地相接,由此就进入了黄河下游的中原地区。
但是江西鄱阳湖的北部就完全不同了,且不说鄱阳湖与长江的接触面很窄有
如一河汇人长江,仅看越过长江之后的北方是什么:鄱阳湖北面隔着长江相望的是
一个巨大的山脉一一大别山,大别山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
山脊海拔多为1200—1600米。大别山的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这样一座大山
好像盖子一样盖在了鄱阳湖的湖口处。由于大别山的存在,北方对于江西的意义就
是一条通道而已。
再来说说两省河流的不同。
江西省的河流的源头和上游大都在本省,流域范围也基本属于本省范围。
但湖南省的河流却深深地进入了别的省。
这个现象在沅江流域表现得非常突出。沅江大致是从西南流向东北,但它像
一把梳子一样,它的一些支流都是从西部邻省流过来的,如湖北省、重庆市、贵州
省一一支流酉水先从湖北省向南流,进人湖南省后折向东流入沅江,湖北的来凤
县与湖南的龙山县隔酉水相对;梅江从重
庆市发源,最终流人沅江;发源自贵州省
的江支流就更多了,如松桃河、锦江、
阳河,其上游河段清水江进人贵州最为
深人,长达几百公里,沿岸汇集了贵州省
少数民族聚居的众多市县,其中有地级行
政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
这些属于湖南省洞庭湖水系的河流深
人到了贵州省,意义何在?由于这些河
流地处降水丰富的地区,水量充沛,河里
都能行船,所以湖南省与贵州省的物资、
人员、信息、文化的交流自古就有十分顺
畅的航运系统。
在江西省北部,由于大别山的
阻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与外省的沟通与联系,形成了相对闭塞的内部
环境。鄱阳湖作为流域的汇水中心,虽然接纳着来自省内赣江、抚河、信江、
饶河、修水五大水系的水流,但仅在湖口县与长江相连,调蓄和控制着流域
与长江的水量平衡。与鄱阳湖不同的是,洞庭湖与长江连接处由众多水道组
成,共同调节着与长江的水量平衡。在洞庭湖的北部,是由长江和其支流汉
江冲积出的江汉平原,其平坦开阔的地形也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