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星河守夜
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院,老实讲即使在杭州,良渚博物院对于我来说也算蛮远的了,大概两个多小时路程吧。可惜还是错过了良渚博物院和山西博物院的联展。
良渚文化大约是距今5300年到4000年前后分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的新石器文化。一直以来,我们虽然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但是文字记载,有朝代更迭之时,以夏朝计算。也不过距今4000年到3600年,而1936年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刚好补充了夏朝之前,未有文明遗址的空白。
这也是标题中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一句的出处。同样的,这句话在良渚博物院进门的位置。



良渚文化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玉琮了,不过除了玉琮以外,在良渚遗址中同样发现了很多带有明显表意符号的刻符陶片。这些陶片上的符号与我们在甲骨上发现的甲骨文字极为的相似。不过陶片散落,目前据考古研究,还未发现明显打断的文字描述。所以这些符号暂且定义为符号,或者称其为原始文字。
但从这些符号上我们也能看到,中原文字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的,应该也是在不同地域沟通、演进的程度上慢慢发展而来的。虽然仓颉造字的传说我们一直有听,也感叹仓颉为我们中华文明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我个人更偏向于仓颉可能只是当时传播文字或者整理文字叙述表达的一个人物。
这样似乎更合理一些。



“良渚文化中发现了由多个刻画符号有意组合排列在一起的情况,有别于单个出现的刻画符号,可视为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




从上面几个展品中很容易看出,5000年前的先民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制陶工艺,甚至在生活生产上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还有竹席这种现如今我们还在用的物件。
每每看到这些东西,我都不自主地去想,那可是5000年前了,我们的先民到底是怎样的一步步的,缓慢而坚定地穿越历史,走到了现在。



良渚古城城墙剖面4米x3米采自良渚古城北城墙遗址
良渚古城城墙的墙体由黄土堆筑而成。由于黄土来源地不同以及分层堆筑的原因,在这片城墙剖面上,能够看到土色的差异和分层堆筑的层位痕迹。”
实话说,当时在博物馆看到这堵城墙镶嵌在博物馆墙壁中时的那种震撼真的无法言表。竟然真的将遗址的古城墙给放到博物馆里了。而且就放在墙壁里。4米乘3米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了。从这面城墙上真的会切身的体会到当时古良渚人的智慧与能力。

头饰复原图可用以下展品自行模拟


















L&P✨潇潇爻爻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博物】河南博物院:走向邦国 (1人喜欢)
- 【国保】灵隐寺到底该看什么呢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