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占有?何为存在?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 | 《占有还是存在》1
现在的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物质越来越富足,但人的内心却没有因此越来越平静喜悦,反而充满了各种烦恼、贪婪、自私、空虚、孤独。
为什么会这样呢?
《占有还是存在》一书就探讨了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里面,弗洛姆对自己多年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方式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占有和存在。

他认为,重占有的社会是以利润为导向的,而重存在的社会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以人为本。而当下社会的病态正是因为它是占有型的。
通过了解这两种生存模式,我们能对很多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并对一些现象恍然大悟。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书中的一些内容。为了避免篇幅过长,将分成几篇文章来介绍
何为占有,何为存在
《占有还是存在》的英文书名为《To Have Or To Be》,直译为“拥有还是成为”,这或许能帮助更好理解“占有”和“存在”的含义。
“占有”的重点是hava,即“拥有”,针对的是物品或人等对象。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她所拥有的东西。
仔细观察会发现,占有似乎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不断渴望拥有越来越多的东西:物品、金钱、权力、爱情。占有越多,越是被看作成功。
“我们甚至认为存在的本质就是占有,要是一个人一无所有,那他就什么都不是。”
占有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是消费主义,不少人认为买买买可以释放压力,因为一旦占有一样物品,它就不会被拿走,变成了“我”的一部分。

“存在”的重点是be,即“成为”,它着重当下的状态和体验,而非对固定物品的占有。
它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主动,能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天赋,自我更新、成长、热爱、不吝给予、对一切充满兴趣和热情;
它让人们放弃以自我为中心,不再把自我认同于所占有的物品和人,从而达到了“空”的境界;
它也意味着变化,意味着不断地“成为”,不断的自我重新定义。这是一种充满喜悦的生存方式。
存在型生存模式只在此时此地之中,而占有型生存模式则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之中。
占有与存在的区别,是爱僵死之物与爱生命的区别,是以物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的区别。

为了更好说明这两者,书中举了两首相似的诗歌作为例子。它分别出自于英国诗人丁尼生,和日本松尾芭蕉,都是描述了散步时看到一朵花的反应。
丁尼生的诗说到;
墙上的裂缝中生出一朵花,我轻轻将你连根拔下,我将你捧在手里,根茎连同其他。如果我能理解,小小的花,你到底是什么,根茎连同其他,一切的一切, 我也许就明白什么是上帝和人了。
而松尾芭蕉的诗说到:
当我仔细端详一朵花盛开在篱笆旁!
可以看到,丁尼生对花的态度是占有它,将它“连根拔起”。虽然他有在思考上帝和人的本质,但花却因此而被扼杀了。这就如西方的科学家,在研究的同时把生命也肢解了。
而松尾芭蕉对花的态度只是单纯的欣赏,与之同在。他赞叹于花此时此刻的生命力,通过静观使自己与之“合二为一”。芭蕉与花的关系正是存在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