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坦坦荡荡及其“写仿”之谜

坦坦荡荡位于圆明园后湖正西、九洲景区其中一岛之上,全岛占地一公顷余,南北分别与茹古涵今、杏花春馆隔溪相望,是乾隆“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由方形鱼池及光风霁月、素心堂、澹怀堂、半亩园等主体建筑组成,为考古发掘深入、格局信息较为完整的御苑遗址。

通过国家图书馆藏道咸时期【1】样式雷图档,辅以《圆明园四十景图》,可以一览坦坦荡荡的平面格局。景区主体为金鱼池,东西长近70m,一道细长堤将鱼池分为南北不均等的两部分,南池进深约25m,北池约16m。长堤中部砌筑石台,面阔五间、四面围廊的卷棚歇山水榭雄踞中央。北池进一步为中间的宽堤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池中有四柱方亭一座,东半池一度搭建观景木平台,已于道咸年间拆除。岛北部经由建于乾隆早期的汉白玉拱桥——碧澜桥通向杏花春馆。


鱼池以南为主要建筑群,正殿为五开间素心堂,北出三间抱厦面向内院。素心堂两翼各有卷棚耳殿五间额曰澹怀堂、半亩园。鱼池两侧偏南亦有小品建筑相对而立,西侧三间平顶房挂胤禛御笔“双佳斋”匾,屋内曾作库房;与之相对的为东侧三间歇山敞厅“萃景斋”;鱼池东南角建有一座四方亭,胤禛题额曰“知鱼”,并传雍正三年诗作《知鱼亭待月》【2】“……知鱼亭畔观鱼跃,得月台前望月升……”。上述建筑由半封闭的花窗回廊串联成组,与鱼池关系若即若离,匾额除注明胤禛外皆为乾隆年间所题。景区西路的值房院落系后期增建。
坦坦荡荡前身始建于康熙年间,旧名金鱼池,同牡丹台、竹子院、深柳读书堂等一样,属皇四子胤禛赐园时期的圆明园较早开发的12处景区之一,据胤禛《金鱼池》诗云“凿池成卍字,注水蓄文鱼……”,彼时鱼池形态与遗址现状不符,为与万方安和景区主体建筑类似的卍字形平面,却早于后者近十余年,但已无图像资料以供考证。乾隆四年(1739年),景区得名“坦坦荡荡”,《乾隆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档》裱作十一月二十七日载:“太监胡世杰交御笔坦坦荡荡本文一张……”同数幅匾对“俱作锦边钦此”,并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做得“锦边壁字匾”【3】,安挂于景区前殿素心堂后抱厦内檐。
乾隆九年(1744年),画师沈源、唐帒奉旨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完成,并附汪由敦恭书御制四十景诗,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呈进,次年安放奉三无私殿呈览【4】,以助帝王游园赏景之雅兴。坦坦荡荡作为一处独立的景观跻身其中,此时金鱼池已改建为矩形,弘历题诗并序:
“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鏻数千头,喁唼拔刺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悠自得。诗云众维鱼矣,我知鱼乐,我蒿目乎斯民!
凿池观鱼乐,坦坦复荡荡。
泳游同一适,奚必江湖想。
却笑蒙庄痴,尔我辨是非。
有问如何答,鱼乐鱼自知。”【5】
坦坦荡荡景名典出《周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尚书》:“无偏无党,王道荡荡”【6】,同时寄托着弘历大隐于朝的哲学追求及大公无私的治国理想。其于乾隆四年将金鱼池内水榭“移情丘壑”匾易为“光风霁月”,同样体现出营园思想中政治抱负渐趋浓重。清高宗酷爱养鱼,经常“以各种方式、在各种时间去金鱼池(坦坦荡荡)喂鱼”【7】,据统计“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帝住园157天,曾来金鱼池喂金鱼达72次之多。”【8】弘历在御制诗中也接引“濠梁之辩”的典故以表移情,从中不难体味其身为一国之君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1860年该景区同三山五园大部分精华一道惨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今只存遗址,令人惋惜。
对坦坦荡荡的复原研究主要以考古发掘、绘画及样式房图档为参考,由郭黛姮、贺艳等学者主持的圆明园数字复原项目【9】,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为基础,结合多幅图档比对,梳理出坦坦荡荡包括乾隆早中期、道光、咸丰各期,及遗址时期在内的多阶段格局,并对建筑、景观进行了精确的数字复原,为后人一睹圆明园风貌及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种研究文献、书籍皆认为坦坦荡荡与杭州玉泉观鱼景点之间存在联系,其中一些作者的描述较为谨慎,如郭黛姮谓之“此景据称是仿自杭州‘玉泉鱼跃’”【10】;尤李提及“其园林布局与杭州西湖的‘玉泉鱼跃’相似”【11】;而另一部分著述更已将坦坦荡荡对玉泉的效仿默认为既定事实,如张超《圆明园》称“坦坦荡荡仿杭州清涟寺里的‘玉泉观鱼’而建”【12】,及李文君编《圆明园匾额楹联通解》:“金鱼池一景,仿自杭州西湖的玉泉观鱼”【13】等。如此种种说法辗转相参,不一而足,但还未能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更为细致的考证。
所谓坦坦荡荡金鱼池源于西湖玉泉的说法,大概肇始于1981年中国圆明园学会首期学刊《圆明园》
,周维权在《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浅探》一文中根据弘历御制诗中“鱼乐国”认定此景“显然仿自杭州的玉泉观鱼”;而杨鸿勋则在另一篇文章中将坦坦荡荡划归其所提出的“变体创作”【14】范畴中。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的贾珺认为“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景象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乾隆帝首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而从《四十景图》上看,圆明园坦坦荡荡的改建早在乾隆九年(1744年)之前即已完成,二者未必有直接的关系。”【15】


玉泉观鱼(或曰玉泉鱼跃)景区位于杭州仙姑山青芝坞口,今桃源岭1号杭州植物园内,历史上知名度虽不及名闻天下的西湖十景,却也以独特的风致备受赞誉,标志性的玉泉古池开凿至今已有700余年。景点前身玉泉古寺也曾为一代名刹,南齐年间便有昙超禅师遇龙王抚掌出泉的传说,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正式建寺。玉泉寺几经毁废重修,于清康熙年间迎来清圣祖临幸赋诗,并赐名清涟寺,雍正年间重臣李卫疏浚西湖后,再整寺景,重修方池上洗心亭等核心建筑,并将“玉泉鱼跃”编入西湖十八景,乾隆年间弘历六下江南皆到玉泉赏鱼,并留叠韵御制诗。如今的玉泉景区是上世纪60年代在清涟寺基址上拆旧盖新重建的赏鱼公园,池上回廊悬董其昌书“鱼乐国”匾及数幅楹联,气氛宁静祥和。(详见另一篇日记《问玉泉》https://www.douban.com/note/825054203/?_i=9899333C_Ge33h)
目前搜集反映清涟寺历史风貌的数幅写景图中,尤以下述几例颇为关键。一为清佚名《西湖风景图》之玉泉观鱼和李卫撰《西湖志》玉泉鱼跃刻版插图,不难发现,两幅画面从构图、景物要素排布,到笔触走向等皆具明显的模仿痕迹。另查相应系列的其他数幅分页(如鱼沼秋蓉、梅林归鹤等)【16】,也有相同的特征,且雕版图画幅边框与水墨图相比普遍有所切割,盖可推测《西湖志》中的刻版插图很可能是以《西湖风景图》为蓝本翻制而成的。

另有一组乾隆年间画家的作品——郁希范乾隆六年(1741年)作《西湖胜景图册》,及宫廷画家董邦达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左右恭呈御览的《西湖四十景册》(图5),供皇帝次年南巡携带与实景对照,册页有御笔题记曰“董邦达所画西湖诸景,辛未南巡,携之行笥,遇境辄相印证”【17】。该组画面同样存在上述插图中类似的临摹痕迹,也是玉泉观鱼绘画中首次出现池中点峰。经对照可发现,雍正年间的玉泉古池面积宽阔,几乎与整座寺院除山门外的主轴线平行,而到了乾隆年间,玉泉池面积缩减了半数以上,仅比肩一进院落。可能是因为玉泉在编入西湖十八景后声名大振,清涟寺僧众规模扩张,由于房屋的扩建不得已将部分原有水域填平。

此外,高晋等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呈的《南巡盛典》刻版插图中也收录了玉泉观鱼,可见寺院的建置进一步有所增添【18】,杨鸿勋先生文中即摹此图同《圆明园四十景图》相比较分析。

皇家园林对异地景观的写仿,往往依据皇帝本人印象,及画师笔下的图像记录,如清漪园惠山园对无锡寄畅园“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是最为典型的写仿个案。实际上正如贾珺教授所指出的,坦坦荡荡的建造时间早于高宗首次南巡,并不具备上述亲临写景继而仿建的执行条件。乾隆坦坦荡荡御制诗序云“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虽与玉泉观鱼景区回廊上悬“鱼乐国”匾相合,但有文献称后者系“民国间皖人杨见心氏,由皖休宁古城岩放生池畔石碑上拓印复制而成者”【19】(疑为溪口镇晒袍滩),清时“鱼乐国”令有他处,因而该匾亦难成为金鱼池用典于杭州的佐证。
是否存在其它迹象支持二者之间有所联系?正如端木泓认为“乾隆九年,弘历尚未南巡,写意余杭西子湖主要是根据传世名画和文本去捕捉原型意象的特点,侧重于综合再现西湖的精神实质”【20】,经由图像资料对原址进行“写意”亦可成为金鱼池的创作初衷。现存清涟寺图像中绝大多数作于雍正立帝以后,其中郁希范1741年的画作直至1750年才被《西湖四十景》引以为范本仿绘,供南巡参考之用。故成图于坦坦荡荡建成之前且有可能为皇室所参阅到的,大概只有李卫主持,于雍正九年至十三年(1731-1735年)修纂的《西湖志》插图。
《南巡盛典》于1771年方才修成全书,图中清涟寺格局系经一系列变化而就。杨先生以该图来说明坦坦荡荡对玉泉观鱼的模仿,特别是认定前者池中的太湖石系源自玉泉景象结构,“……仍以太湖石装饰池面。进一步加强原作池水的主从关系……”,难免有失妥帖。金鱼池中的湖石出现于玉泉之前,且除点景外更有修饰水中鱼窖的功能。


坦坦荡荡折射出园林史研究中“写仿”一词的使用问题,随着理论体系的发展,这一术语的范畴也在被逐步廓清,不同案例“仿”的程度亦有分别。正如贾珺在《避暑山庄仿杭州西湖辨析》一文中指出,若要得出写仿的结论,须同时掌握“名”和“实”两个层面的证据【21】,坦坦荡荡以此标准判断,同“写仿”还有一定距离。同时,在严谨的“写仿”范畴之外,某些营造现象虽无书面证据点明效仿行为,但其“写意”痕迹不容忽视,反映出造园史宏观上的手法流变,甚至是无意识的意匠传承,杨鸿勋、端木泓等先生的研究已在不同层面揭示出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就园林中的方池而言,其样式浅显平凡易生雷同,史上案例应用广泛,故坦坦荡荡与玉泉观鱼究竟有无确切关联还需进一步证据体现。
原文刊《三山五园研究》第二辑,有改动
参考资料:
【1】图档断代见贺艳,刘川:《再现·圆明园——坦坦荡荡》,《紫禁城》2012年第10期,第11页。
【2】尤李:《从清帝御制诗文看圆明园坦坦荡荡》,圆明园遗址公园网站:http://www.yuanmingyuanpark.cn/ymwy/201808/t20180830_4171893.html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9》,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罗哲文:《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出版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5】罗哲文:《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出版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6】李文军:《圆明园匾额楹联通解》,故宫出版社2017年版,第76页。
【7】朱强等:《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年版,第180页。
【8】圆明园遗址公园网站:http://www.yuanmingyuanpark.cn/cgll/zyjd/ymy/jzjq/201101/t20110104_4171026.html
【9】郭黛姮,贺艳:《数字再现圆明园》,中西书局2012年版。
【10】郭黛姮:《乾隆御品圆明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11】同【2】。
【12】张超:《圆明园》,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版,第59页。
【13】李文军:《圆明园匾额楹联通解》,故宫出版社2017年版,第78页。
【14】杨鸿勋:《略论圆明园中标题园的变体创作》,《圆明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68页。
【15】贾珺:《圆明园中的观鱼型景观》,《装饰》,2011年第6期,第55页。
【16】王露:《西湖景观题名文化研究》,杭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200-201页。
【17】见Sotheby's 1993年春拍图录《西湖四十景册》单行本。
【18】(清)高晋:《南巡盛典名胜图录》,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版。
【19】蔡见吾:《西湖楹联集》,西泠印社2000年版,第71页。
【20】端木泓:《圆明园新证 曲院风荷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第28页。
【21】贾珺:《避暑山庄仿杭州西湖辨析》,《中国园林》,2020年第2期,第47页。
-
A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5 14:48:06
-
BE阳光大男孩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3 14:46:42
-
Solari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7 23:34:21
-
新时代文盲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7 10:13:26
-
七七八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7 09:24:17
-
苏台栖乌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30 07:48:23
-
404同学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30 01:32:24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9 19:30:32
-
禾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9 19:02:04
-
寂寥島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9 18:34:40
-
眠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9 18:29:12
-
加斯列莫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9 18:24:38
-
缺氧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9 18:18:37
-
Bill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9 17:59:24
-
川川长流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9 17:44:02
-
雀花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9 17:42:47
汪大锤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考工记 | 孤例——北海徵观堂垂花门 (14人喜欢)
- 戒台寺戒坛大殿——明代巨构珍宝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