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的阅读
这三个月的前半段有点懒,后半段有点累,总之各种理由没空读书。到底还是难以领悟高效能人士那种闲时吃紧忙里偷闲的功夫。这大概也是自己沦为平庸的症结之一吧。尽管是庸才一枚,日子过得缺糖少盐,但书还是要读滴。第一季度比较乏力,没有读到两位数,读过的里面排除几本糟粕的和只需简单翻阅的,也只有五本还算值得一品(排名分先后)。
No.1
爱《诗经》,只在一个“真”字。顾随先生说:“三百篇是有什么就喊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但这种率真是以一种浑朴自然、深沉隽永的方式呈现的,是“温柔敦厚”的。我觉得这是诗的风骨,也是做人的高标。
上中学时初读《诗经》,除了那几篇耳熟能详的名篇,其他篇什实在举步维艰,一方面是文字障,每隔几句便要查字;另一方面是通篇四字格,难免单调。就这样便搁置了数年再不想碰。多年后在图书馆偶遇程先生这本泛黄了的小书,才又激起了我重拾经典的兴趣,逐渐走近《诗经》。从这点讲,《漫谈》可谓良师益友,助我登堂入室,重拾经典。
No.2
说到外刊,《经济学人》和《时代》之类的热门刊物倍受追捧。我却独爱HBR。主要是出于对其文风的欣赏。我还是个蹩脚译员的时候,在做市场类的稿件翻译时时常能碰到HBR的文章,虽然这本杂志是经管类专门,也讲一些前沿理论,但文风轻松,通俗易懂,实践案例分析生动有趣,有些篇章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读性依然很强。我不喜读国外管理类或成功学书籍,一是国情不同,很多理念太过理想化,放在中国的上下文里不通;一是这些书大都是资本的代言,是讲给管理者的驭人术,太过钻营机巧。而哈佛商学院出品的这个系列图书是有深度的。尽管感觉大多还是写给CEO的,但也照顾到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突破。普通读者也同样可从中受益。虽然书中部分文章已经有年代了,但理念多有科学研究与实践案例支撑,有说服力,依然能够启人心智、发挥影响。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同名篇目Managing Yourself。自我提升的前提是自我认识与重塑。职业的倦怠,成就被无视与否定,老板的刻薄等都有可能动摇我们对职业的坚持与热情。我们要做的是对自我进行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找准前进的方向,可惜这次读的是中文译本,感觉比较隔,下次定要一睹英文原版风采。
No.3
这本书十个人有九个会误认成小仲马那本世界名著。但实际上萧伯纳的这部剧作也同样是文学史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大概是翻译的缘故,我见过的有四种译名,有图书《匹克梅梁》、《皮革马利翁》、《卖花女》,还有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这个故事跟语言有关,而作家的语言更是学习的绝佳范本。我对这本书的缘分始于人教高中英语选修八中该剧节选片段的课文教学。每次在讲这一单元前我都会习惯性地翻出这个剧本重温经典。这学期是第三遍了。于是便借此机会重读经典。原著语言难度较大,剧本中各阶层人物语言特点各异,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以及发音含糊的字眼,但故事情节还是清晰的,内容也比较有趣。所以我始终想在教学实践性中一改之前借助影视片段教学的方式,想尝试一番像语文那样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实现这个大工程,做好文本分析与导读很重要,非要再精读个三五遍不可。

No.4
语言学大师的一本小书。年代比较早了,或许没有现在的语法书那么细致全面。但好在对症下药,作者在前言中就开宗明义得道出了中国人学英语的难点,并给出了解决之道:“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最重要的是前半部分对于语音、拼读规则、词类转化等许多其他语法书涉及不多或没有讲透的项目做了详细解说。举例丰富、典型,分析鞭辟入里。其中也不乏创见,比如后半部分讲了几种常见的重要语法项目,其分析方法也有独到之处。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非谓语动词的讲解摒弃了大多数语法书按照非谓语在句中所作成分进行一项项解释,而是将其置于几种常见的句式结构中讲解,更好理解,也更具实用性。由于作者本人就是汉语使用方面的行家,整本书行文流畅,语言精准,明白晓畅,有种娓娓道来的味道,易于接受。缺点是内容方面只是突出了几个重要板块,且例证还欠丰富。如果能更加全面地涉及更多语法项目就功德无量了。
No.5
有些书或许写得并不太理想,但只要有一个点能给予我们启发就足够了。我觉得这样的书也不失为一本好书。这本书也属英语学习方法论类。但有上一本大家珠玉在前,这本在行文上就显得水准差很多,且注水明显(穿插了不少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方面的小故事或闹出的笑话,还有一些是作者自己的经历,并没有多少新意)。作者主张以听为突破口,带动其他语言技能发展,重点突出了听的重要性,这点我比较认同。而且作者也建议了些许操作方法及设备,还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资源(遗憾的是,由于出版较早,一些诸如广播、电视、字幕器、录音笔等方法设备要么过时要么已淘汰,所提供的学习网址很多也已失效)。不过此书也还是有值得圈点之处的。作者大力推荐通过广播剧练习听力,在此书出版时的2004年或许这还是比较新颖的方式,而且今天也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附上了一段二十多分钟的广播剧材料,录音质量虽然差强人意,但悬疑故事的素材确实不错,而且作者很用心地笔录下了全文内容,也为读者做了好的示范。通过听力理解以及听写实践,能有很大收获。书中这段广播剧素材难度不小,正常交流语速再加上并不怎么高清的录制效果,要做好dictation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接下来的日子要静下心来,戒除烦躁,专精业务,多读好书,远离周围聪明人的蝇营狗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