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 是神都啊
在神都洛阳读起洛夫《诗的葬礼》,他说: "把一首在抽屉里锁了三十年的情诗,投入火中,字被烧的吱吱大叫,灰烬一言不发,它相信,总有一天,那人将在风中读到。 三千多年之后,我在洛阳的丽景门前读到时光留下的字迹,满纸斑驳锦绣、书尽慷慨勇毅、却又携带微柔和盛。

我最喜欢的朝代北魏,它在这里灿烂也在这里消亡;
我念念不忘的龙门二十品,在这里等了1600多年,终于有了刻骨铭心的读者。
我带着一种好奇和探寻的心情走进白马寺,有关汉明帝梦到金人的故事,一字一章皆回显在我的脑海;
在洛阳,我还收藏了三个不得不去的博物馆,在那些博物馆里,我开始明白何为“读懂”中国。

馆藏中每一件城市的遗存,都真实地展示出不同时代中人们不同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时间、空间和永恒的理解。 如果你也想来一次避开人群的洛阳人文之旅,可以参考我有关一座石窟和三个博物馆的主题行程。

我偏心的留了一天时间给龙门石窟,沉醉在傍晚伊河的日落里,等一场天上佛国的亮灯仪式;

用一个中午去拍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一睹洛阳新晋美学天花板的真容;

再留出一个下午,去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在那里感受最早的中国,最早的色彩,最早的城池和浪漫。
由于展览超出预期,我一路小跑着看展,离开时特意去看了博物馆旁边的夏都遗址,废墟之上是过去和现在的梦幻联动。

第三天的清晨,我像当地的香客一样携带一把线香,乘坐洛阳本地的公交车,穿越半城去探访传奇的白马寺,最终久久的匍匐在齐云塔下。

旅行中,有些场景是一直在的,有些相遇只有一个瞬间。
我特意把洛阳博物馆放到这次旅行的最后,因为洛博特展60年一次的“北魏永宁寺大展“我可能没有机会再看第二次,游览的时候便格外仔细。

龙/门/石/窟
是天上佛国也是人间烟火


遍布在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始于一位年轻帝王的理想(北魏孝文帝),一场轰轰烈烈的迁都壮举,即使此后,哪怕是在石窟最巅峰的盛唐之际,也再难于石窟中寻觅北魏帝王的赤子之心。

石窟像一位不生不灭的智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建造,最终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窟龛2300余座、造像10万余尊、还有2800余块碑刻题记,如今不同朝代帝王们的理想早已消散,唯留魏骨唐风的气韵飘荡在山水峭壁之间。

龙门石窟以伊河为轴,分为东西两岸,倘若游人出了西山便不能再进来,造像最精华的北朝和隋唐部分也都集中在西山窟。
有收藏龙门二十品的古阳洞,新晋网红剪刀手佛像位于宾阳北洞,万佛洞前的观音造像,让艺术大师梅兰芳在其神态上找到京剧《洛神》的灵感,再往前走就是西山窟的巅峰之作奉先寺。

卢舍那大佛所在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亦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


传说这尊雕像是依照武则天的容貌所雕刻,大佛雍容华贵,体态富雅,端详安视,屏护众生,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仰望,佛的慈悯和人的情感完美的融合一体,恰如卢舍那的意义,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龙门除了石窟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
例如北京人民大会堂藻井上的莲花图案,就是以莲花洞的石莲花为蓝本;而书法至圣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在古阳洞,魏碑的字迹一反书法的阴柔婉转,字里行间都是阳刚之气,而中国书法由此从隶书走向楷书的转变,令我念念不忘的是龙门二十品碑文的故事。

魏碑里的贵族们也不过是凡夫俗子。
你看长乐王丘夫人尉迟氏为其子所立的《牛撅造像记》,碑上记述:
愿牛橛若存託生,生於天上諸佛之所,
若生世界妙樂自在之處,
若有苦累即令解脫,三塗惡道永絕因趣。


旁边菩萨的面容早已风化,蛛网摇曳在时光的尘埃里,那份母爱在时光中沉淀了1600年,落在我仅有的三十年的生命里,绵长又让人感伤。

我在这里感受到爱,很多的爱,那些爱源自于不同供养人的祝愿,那些愿望让石窟的佛像多了人的柔软,端坐在云端之上是佛的伟岸和庄严,也是一个人最虔诚的一刻。
当夜晚降临时,橘黄色的灯逐渐亮起,分不清是妙法庄严的佛国世界,还是离合悲欢的人间烟火,我看到一窟一幻象,而一灯一殊胜。

白/马/寻/踪
帝王一梦众生一念


两千多年前,洛阳的一个深夜,谁也不知道汉明帝刘庄梦里的金人是怎样的?他又是因何受到佛的点化?让他坚信西方有极乐。
随即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立刻动身前往天竺求法,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取经人,比玄奘早了五百多年。
早了五百多年。

走到大月氏与两位天竺僧人偶遇,这场始料未及的相遇让历史改写。
此后在东土大地上人们轰轰烈烈的信仰被瞬间点燃,无数波澜壮阔的故事由此开始,当白马驮着贝叶经和佛头回到洛阳,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登上历史的舞台。


之后的两千多年里,重建与毁灭在这里反复上演。
不变的是释迦舍利塔里的经卷,贝叶上的经典,白马的石刻,鼎盛的香火,和人们始终如一的信仰;那些信仰落在齐云塔周边连成一圈的53朵莲花上,又让此后的无数信徒每绕着莲花转一圈都能感受佛法最初的样子。

白马寺的参拜路线很简单,从天王殿开始燃香,一共历经四重殿,走到尽头左拐是到东南亚寺庙群,而齐云塔在寺门口处右拐的地方,我直接舍弃了东南亚寺庙群,去了齐云塔区域。


考/古/奇/遇
何以中国,其宁惟永
洛阳是实至名归的东方博物馆之都,我在一众博物馆中挑选了三处不能不去的展馆。

由左往右分别是洛博特展、二里头绿松石龙,隋唐运河三彩吊顶,
展览之洛阳博物馆
我的洛阳之行本就为了洛博一场60年一次的大展“北魏永宁寺特展”。洛博的展陈清晰明了,整个展馆包括一处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展,五大常设展览以及临时专题展览,而镇馆之宝几乎都集中在二楼的珍宝馆。

永宁寺特展是由洛博和社科院洛阳考古所联手打造,这也是永宁寺遗址出土的文物首次大规模展出。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洛阳城的繁华,可从《洛阳伽蓝记》中一览无遗,而《洛阳伽蓝记》中的北魏兴衰,仅永宁一寺便可道尽。

当年轻的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移到洛阳,与之伴随的是他从未放弃汉化的决心,那时国运鼎盛,群像包容,无畏的帝王充满了雄心壮志,他看着落没的洛阳城开始挥斥方酋。
四十几年后的公元534年永宁寺起火,火连烧数天不灭,三月后寺为灰烬,是以同年,北魏覆灭,每次读到这里时,脑海中总会蹦出一个词叫宿命。

北魏的繁华盛景如昙花流星一般飞快逝去,这短暂三四十年的兴衰变幻,给这座北魏洛阳城,徒增了无数神秘和惋惜。
2023年是永宁寺考古第60年,一抹残缺的专属于北魏的微笑,逐渐都展示在世人面前,除了洛博的镇馆之宝泥塑佛头外,还有当时的壁画,握璧的佛手,佛莲瓦当等。

我感动于残损的佛像上那千年来始终如一的微笑,那笑容不为三千世界任何苦难所动摇,它历经繁华,战火,衰败,遗忘,毁灭,当它们再次面世时,依旧慈悲和善。

展览中展出与北魏洛阳永宁寺相关的考古成果220件/组,将南京、大同、朝阳以及韩国同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进行对比展示,同时引入数字影音、3D打印等科技手段,全方位呈现北魏洛阳的历史、艺术与文化。


策展团队根据考古数据,通过数字建模,以3D打印的方式复原了3米高的洛阳永宁寺塔,同时特邀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定制了“洛阳·绝响”主题的影像,使想象中的永宁寺耸立在世人眼前。

我在这一个展览上逗留了三个多小时,最后独自坐在影像室内沉浸式感受北魏洛阳城的建立和倾覆,钟声间接性响起又沉寂,雄伟的城池像命运手中的砂砾,风吹即散。

605年,隋炀帝以举国之力开凿大运河。
他在东都洛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从此全长2700余公里的南北水运成为南北方人们往来的交通大动脉。

此后的运河经过反复雕琢,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凿运河的国家,而运河也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一千五百年之后,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千百年后的今天,隋唐大运河所遗存下来的丰富文化,传承的精神,抒写的传奇,不止是华夏文明辉煌的一页,更让后来的我们更立体的感知古人是如何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被誉为洛阳美学天花板。
场馆位于洛河与瀍河交汇,建筑布局呼应着洛河堤上的仿唐建筑群“瀍壑朱樱”,远看如同一座唐代宫殿群的天际线;其屋顶连绵起伏的造型像连续的扁舟,轻帆卷起千层浪地带着历史感屹立在千年运河遗址之上。

建筑的外立面,以橙黄色的唐三彩陶片为主要材质,在阳光的照耀下,陶片散发着亮丽而又低调的釉色光泽。
展馆内大量的使用洛阳三彩陶瓷吊顶,精美又让人震撼,尤其是午后的阳光投射在彩色的陶瓷上,像大海上斑斓的海浪。

展馆的一层是基本陈列展厅,网红装置非巨型浮雕《国脉》莫属,它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最大尺寸的浮雕作品,浮雕中还镶嵌着模拟运河形态的LED屏幕,屏幕上放映着运河之上千帆驶过的动画视频。

博物馆的一楼除了“洛阳考古百年成果展”之外,常规展馆从运河一号沉船开始到天下粮仓,游进式科普隋唐运河的官职及功能。

二楼的展馆空间并不大,但一进门的展陈设计别有意趣,将隋唐上元节的壁画作为展品的墙幕,无形中有了更为场景感的体验 ;三楼纯粹是亲子科普体验中心。


馆内有多处网红打卡的地标设计,我从二楼俯瞰图四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太阳明晃晃的游在地面如水波的纹路,场馆好似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展览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到底有没有夏朝?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否属实?白马负图的神话存在吗?
60年前的某一天,一位执着的研究者怀着对夏朝的探索走进了洛阳二里头村附近的玉米地里,我至今在想,会不会当他牵挂夏朝的时候,那些遗留下来的磁场也在牵引着他呢?

二里头遗址就是这样被刻意的寻找却被无意识的找到了。
此后的60年研究集结,无数遗存验证了研究员的猜想,因为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列发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才得以被证实有更早的诞生时间。


当讲解员说道这里的时候,我有点激动,那激动来源于文化大国的自信感。
这座博物馆证实了在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这里开创了无数的“中国之最”。

例如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那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夯土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大十字路口,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最早的青铜爵、青铜鼎、青铜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等。

这些最早让我们浮想联翩,也让设计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师提出了一个很棒的理念“华夏之源”他们以4000立方米的夯土墙为基础,大体量使用夯土和紫铜装饰,从远处看,博物馆如一座铜殿破土而出。


展馆大厅中央留有小部分玻璃幕墙,当阳光从外照射在铜蜂窝板上,所呈现出温润色泽及明暗光影变化,给人以厚重、温暖的视觉感知。


我本是为了博物馆建筑颜值而来,最终沉溺在馆藏展品,更陷于那份接近四千年的优雅。
博物馆讲解员说中国历史从二里头文化开始,从万邦林立多元竞争的邦国时代,进入到众星捧月一枝独秀的王国时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中国。

我看到青铜开始碰撞出色彩,那是夏商周影影绰绰略带青涩的绿;线条开始复杂,从兽面纹进化到凤鸟,一刀一刻的纹路开始变得坚硬和繁复,王权和阶级开始有了最初的辨识度。

那份属于4000年前的智慧和风度,无可复制的遗留在精致的器物上。
从博物馆的天台上可以眺望夏都遗址,逛完博物馆不要忘了去遗址区走走。


在洛阳旅行的每一天都像在和这个世界学习,学习理解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过去的中国,凋零的智慧,倾覆的心血,废墟上的生机,无常和永恒,这些复杂又简单的感知让我生命的浓度又厚重了一点。

文字:童安 图片:童安
随笔| 散文 |小说 | 诗歌 | 信件 | 摄影
约稿合作微信:TongAn-23
转载请备注来源

童安的LP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涞源|与阁院寺对坐十二时辰 (3人喜欢)
- 开善寺|在辽构里打捞一场千年春眠 (4人喜欢)
- 重庆|勒是雾都 (1人喜欢)
- 新年快乐| 出发,去到新的爱喧闹里 (2人喜欢)
- 大同|雪落平城,梦回云洲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