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电视剧好6根金箍棒,10个筋斗云
这是书,也用书里第一章改编为电视剧。


马伯庸是写历史,这剧是--- 全庸武侠书!注意,是全庸!
电视剧看完,很失望。这是啥破玩意! 和历史真实记录,差6根金箍棒,10个筋斗云!
如果马伯庸老师的作品是写历史,那这部改编剧是--- 全庸武侠书!注意,是全庸!
在历史丝绢案的骨架上面,穿上了 言情\武侠\官斗\港剧大律师风\以及成百上千的烂桥段和破丝绸.
同时,历史原貌的帅家默本身就是某种利益集团的前台发言人,所谓丝绢案无非是张居正为首的新政推行方与旧土豪地主的对峙.
帅家默背后的地方势力或者说张首辅派的想法是,利用这位能说会写,被当年历史文献称呼为当时当地讼师的"学霸",巧妙地,也是非常偶然地从县城架阁库找出丝绢线索,再推演到全县全府的土地清丈工作.从而由试点到推广“一条鞭法”。通过重新清丈土地,抑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同时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而当年推行新法.从帝王到权贵,最想利用的真正大手套,不是帅家默,而是海瑞.可惜海刚峰太硬,太刚.
结果呢?
这次改革对于明朝政府来说有着很好的效果,根据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太仓银库收入的总数,不过只有149万两,隆庆元年也只有23万两,但是到了万历15年就有435.94万两。天启年间更是有327万余两。
热播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就是本书的第一个故事。
最近顺着电视剧在看马伯庸的《大明》,很显然,做好官太累,太苦。反之虽然可能掉脑袋,但确实可以爽一把.
同理,我大A投资者也常常叹息,在熊长牛短的几十年中,所谓的业绩股,真是一点反抗都没有,而垃圾却能轻松翻倍。
电视剧里面最深刻的对数字的阐述,数性至诚,数字有对错,为官考虑的利益,不是数字的对错,
还有程仁清那句:给多少银两,还多少公道人心,有时间再看看原著
给多少银两,还多少公道人心-----是啊。书里之后还有多处写道:给钱就办事,给多少钱办多少事;
另外,很多关键的事情,其实要把钱给书吏、承办、甚至公文运输转办等人。
想想最近几十年我们自己看见的那些贪污、腐败、窝案,其实一点都不新鲜了,原来早在明代就遍及各类场合与场景。
深深为国人智慧赞叹,深深为人类赞叹。
为何富者越来越富有?
其中一点是,他们可以少纳税,甚至不纳税,甚至不仅不纳税还能捞点好处,甚至不仅捞好处,还直接将转嫁赋税之人的一切都掠夺走! 实在牛气,佩服至深。
一段书里的故事发给大家看:
----太长了,这里省略!
全书共六个事件。
摘录如下:
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
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1、《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
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
2、《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
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
3、《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
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
4、《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
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5、《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
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6、《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
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
我们貌似在读古代文献/实例,但你总是可以透过烟尘看见当下的影子甚至是木刻蜡像,那么鲜活让你不得不怀疑马伯庸老师抄的案卷不是大明的,而是大宋的,大清的,大元的或者干脆是民国的,甚至......
让我们深深懂得“以史为鉴”的深度内涵。历史之所以为历史,是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历史!
那是什么呢?
★第一个案例有电视剧了,就不罗嗦。
★在第二个案例中,我惊讶于古人的智慧!
古代考场除了主考官外,还有提调官。
他是负责科举具体庶务的官员,貌似和阅卷等毫无关系,但却最容易居中搞搞猫腻。
明朝嘉靖四十年之后,应天乡试不允许南直隶籍贯的人做主考官,以防有偏袒同乡的行为,对提调官的籍贯却没限制——毕竟提调官不管阅卷,想偏袒也没办法。
可人的智慧总比规则要高明一些。
不参加阅卷,同样有办法做做手脚。
某一届的提调官是应天府的府丞,叫徐公申。
徐公申是苏州长洲人,他利用提调之权,故意把老家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卷子和江北的庐州、凤阳、淮安、扬州四府的混在一起,先送进考官房;
等到阅卷过半,他再把应天、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六府的卷子送进去。
科举都是主观题,是否中举,完全取决于考官一念之间。
江南士子的水平,比江北高出一截。徐公申把江南三府和江北四府的考卷掺在一起送进去,无形中会产生对比,让三府中举率更高。
意思是先把学霸们的答卷给考官看,行至半程,再送一大堆普通人的。
更何况,本届乡试人数太多,考官阅卷的时间有限,容易心理倦怠。批前面的考卷,可能还会仔细批
阅品味;批到后来,便开始敷衍,恨不得全刷下去才好。
徐公申把应天等六府的卷子押后送达,等于为自己老家淘汰掉了一半竞争对手。
你想想,如果你是 徐公申,那在老家会被尊崇到何等地步,家人家族会被同乡和豪绅们敬仰到何种地步?
且不说 那金银俗物,光是人人夸赞,几十年不觉,是否为家族的重大财富?
而该案例自此还仅仅是开端,此后因为无法明责徐公申,就转向风水龙脉。
于是演绎出一幕婺源学官乡绅与当地石灰石开采产业链利益集团的多轮博弈。
假如以史观今,那看见的就是20世纪90年代,山西各类小煤窑地方煤矿的关停并转的惊心动魄!
★第三个案例中,充分说明历史上,僧道等在社会经济和利益争夺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承平时段。
案卷中透露出无钱莫打官司,而所谓铁板钉钉,都是豆腐桩。
大明以理治国,我认为本意之一是为了节约国本。如果以法来治,那法条和细则及执行会繁琐到极致。
因为国民多数为文盲或半盲,在细则面前只能成为鱼肉,被豪绅恶霸及某些官吏吞噬。
本案中就是那些精通官场身在官位序列的和尚、法官和大老爷们,以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为先,打压一切反对力量。
抠的法律空档,找的律条细缝,几十年不绝。
若是以理,按伦理常纲,按人间道德,再盲也懂。比如孝道,比如君亲师,比如尊长幼......
在本案中,最后直达天庭,嘉靖帝正筹划如何一步步让父亲升祔太庙进程中。
计划利用的也是伦理常纲,这场“大礼仪之争”打的就是祖宗牌位之仪,夺的就是孝道正统之礼。
正好皇帝要瞌睡,有人送来现成的枕头,案件自然还于事实本因,一路上各种鬼神都让道,管你是府院还是如来。
★第四个案例,黄册。
一部黄册史,诠释大明历。
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前后后,这里叙述的倒是真历史了。这里不是故事,全是尘埃。
户籍档案的重要性无以伦比,因为涉及到人口、资源、税收和军兵工吏等等要素,既是国家管理脉络的证据,也是各类国家改革的依据。
这一部分可能是本书看着最无聊的,但确实真历史,真有用。
其中不仅有宦官和言官们的角斗,还充分证明当年的博士生们(监生=国子生)没有工资没有荣誉,只能默默付出甚至生命。
此后的就不说了,总之:
金圣叹先生对明末总结是。官吏腐败,宦官横行霸道,农田遍地饥荒,导致老百姓往往铤而走险,走向造反的道路........
老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开始看学校的1~4,山田洋次无疑是优秀的,我最后看了一地鸡毛 (1人喜欢)
- 【宋金贸易,禁运为首是图书】 (2人喜欢)
- 1933-1945,德国女摄影师镜头下的质朴山河 (2人喜欢)
- 1941,抗战中的陕西
- 那时诸葛亮也许还没有死,彭信威先生不愿相信的历史可能真相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