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闲谈江苏人的内卷(一)
和朋友闲聊江苏人的内卷精神以及性格成因,发现的确会有一些主导性的东西作为支撑,尽管不存在江苏人这么一说,但为了好叙述就假定江苏人吧,以下内容纯属胡编,请勿对号入座。
我们瞎聊的过程过程中提到,江苏人的性格只需要用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改一下名字就可以解释了《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个概括是否准确并不重要,关键是的确可以解释一些现象。
第一,讲究秩序,在一个泛儒家圈层内,秩序是重要的环节,这是礼法的规定。一方面家庭要有秩序,另一方面人生要有秩序。
就家庭秩序而言,江苏地区大多数只存在家庭而不存在家族,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宗族与祠堂,只会形成由家庭组成的群体集。这种原子化的家庭组成的确使得亲情淡化,和亲戚不熟可能是很多年轻江苏人的感觉,因为大家都有各自的家庭,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即便是亲戚相聚也只是联络一下,而缺少了那种大家庭大家族的统一归属感。因此江苏人强调个人与家庭本位,每个家庭只需要顾好自己家庭成员即可,在城市里父母与子女分居,有时会形成多个家庭组织。这种小家庭的存在使得多数人与他人之间没有亲切感,下了班放了假回到自己的小家之中,而缺少了一种集体生活,这是江苏人给人难以接近的原因。
同时江苏人的父母在子女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多数父母会一直参与子女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说帮子女照顾下一代,父母则总期盼子女生活稳定幸福。因此江苏父母大部分都会让子女与本地人结婚,一方面有利于小家庭的稳定传承,但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社会流动性。因此江苏会形成一种极为独特的本地人文化,一个村与一个村之间相互区别,一个镇与一个镇之间相互区别,同时在肯定本文化聚落时会贬低其他聚落。比如我老家一个县级市,总会用一个词来说人不懂理"西京来的",意思是这个城市西边的人,因为城市西边一直是农村条件很不好比较贫穷,所以大家都觉得那边的人素质比较低,用一个区域来贬低他人,确实是江苏特色文化。比如闻名遐迩的江北人,这既是苏南人对于自身文化财富的优越感,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禁令,苏南人和江北人是两种人,之间尽量不要通婚。
对于江苏人来说,存在外地人本地人,苏南(江南)人与苏北(江北)人,甚至南京算不算苏南还有争议,但南京肯定不是狭义上的江南,因为文化的确存在壁垒。一般会认为是语言的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乃至于隔绝,但我却认为是整个江苏文化的这种单子化本身使得语言上的差异被放大,以至于形成了地域歧视。
就人生秩序而言,我是土生土长的江苏学生,也接触到不少江苏好学生。在我看来,他们大部分的人生环节都是精心规划并选择的。这些人生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考最好的初高中,上好大学,进热门专业,选好工作,娶好老婆/嫁好丈夫,买好的学区房,生孩子,让孩子接受好教育,然后再周而复始。这个秩序被小的社会群体的每一个人都内在认同了,大家都树立起了这种人生信念。哪怕是高考的失利,大家还会努力保研,努力考研,然后再上211/985。对于江苏的学生来说,好的大学就是三六九等的,因为这和分数排名有关,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让他们清楚,考的好的有机会坐在前面的考场,考的差的则要面临吊车尾,会被淘汰。对于绝大多数江苏学生来说,211、985就是标杆,每个人都会给自己定目标,要考到哪里去,这几乎是刻在骨子的。
因此江苏人的内卷也可以部分得到解释,一方面是地域文化的狭窄认同,本地人只想继续在本地生存,或者说去更好的地方,绝不会去那些自己看不上的地方;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对生活有一种几乎病态的合理化规范,人生的秩序是规定好的,那就是向上就是通过考试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更好的成绩,以及由成绩演变而来的学校、工作、社会身份地位等等,一切都可以被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便在于获得了多少可占据的资源,以及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每一个人都会竭尽所能去实现既定的自己认为最好的目标,但是资源是有限度的,一切都必须通过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因此江苏人天生具有一种竞赛、对比意识,只有胜过别人才能更接近自己的目标,才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内卷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