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消亡”的村庄中,一对返乡青年的12年 | 直播预约
点击阅读▼
如果你也读过上面这些文字,那你一定很熟悉这位返乡十二年的前广告人于建刚。
作为他的老朋友,我们虽然用上了他家的蚕丝被,喝到了杭白菊茶,在不同的场合和他相遇、交流,但食通社竟然从没去拜访过他。今年清明,编辑部决定南下浙江桐乡,亲眼看看他和家人、家乡、物产、地貌、文化这些年的变化。

我们问他,到了你家,能看点啥?他说:就“江南小农审美和情趣”吧。
何出此言?于建刚认真写了一段回答:
如果你坐过沪杭高铁,视野所及,是能看到我的村庄正河浜的。你能看到一座座、一排排“别墅”式样的西式房子,散布在绿色的田野间。有些房子上头还顶着一个奇怪的小铁塔。曾经还有老外疑惑地问过我原因。这种样式其实在我小学时代流行,包工头是这里的建筑风尚引领者。建筑风格大概每几年换一下(现在已经没人在屋顶装小铁塔了!)。

有些来过正河浜的朋友跟我说,觉得这里不像村庄,像是城郊。总而言之,你如果只看画面,会觉得这里绝不像“江南”。
江南难道不应该是乌镇这样的吗?小桥流水,白墙黑瓦。
抱歉,那是“景区”。
但与此同时,因为过去的30年,这里的村民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乡村不存在留守老人与儿童的问题,人还住在里面。所以,我们可以说,村庄是活着的。
当然,我们现在也基本可以认定,这是最后一代养蚕人,以及这个传统可持续农桑系统的最后时光。

我看到在上一篇写杭白菊的文章里,有个留言列举了长长的证据,认为我们是“江南小农审美和情趣”,而普通农民“不太看田园与诗的趣味”。这当然是值得辩驳的。但是我转而一想,又何妨,那就“江南小农审美和情趣”吧!

那就在清明当天,跟随食通社的直播,一起看看江南小农于建刚的“审美和情趣”吧。
清明时节的江南,细雨绵绵。
还没有养蚕,但桑枝上有嫩绿的桑叶。
田野里是绿油油的小麦和金黄色的油菜花。
杭白菊的苗从旧年的老藤上生发,已经长到筷子高,准备扦插。
桑树地里套种的榨菜刚刚收起,削皮后,完成一榨、二榨,静静的躺在陶缸里发酵。

直播嘉宾

于建刚
在江南的丝绸村庄正河浜出生、长大,2008年大学毕业,在北京从事品牌咨询的工作。因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2011年辞职,成为小毛驴农场实习生;随后,又在广西与越南交界的壮族村寨从事乡村建设的志愿工作。返乡后与妻子梅玉惠成立“梅和鱼”,从事精细工艺蚕丝被的生产与手艺传承,希望活化中国农桑非遗,创造新的传统。微信公众号:梅和鱼
如何参与
分享会形式:食通社视频号直播
直播预约:关注食通社视频号预约
时间 :2022年4月5日(周三)10:00-11:30
入群交流: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食通君微信,请备注「下江南」,进入分享会交流群。已在食通社社群则无需重复添加▼

编辑:天乐
关于食通社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
素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0 19:09:34
-
韩梅梅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7 01:28:46
-
Xy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5 12:37:00
-
轻弧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4 12:30:10
-
闭上眼睛做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3 14:58:39
-
螢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2 23:41:48
-
小哑小哑小哑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2 23:36:54
-
慕涵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2 23:36:18
-
严荼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2 22:33:06
-
28级的大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2 22:24:50
食通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比起吃瓜京东美团商战,打工人更该关注这两部电影 (4人喜欢)
- 气候变化在农村真的只是“天灾”吗? (8人喜欢)
- 五一活动|手工市集里的小农餐桌,五天不重样 (2人喜欢)
- 天不时,人如「合」|农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坊招募(咸阳站) (2人喜欢)
- 街采外卖员:社保新策遇冷,他们的烦恼和困境 (3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