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纲诗·何逊诗
翻《艺文类聚》好比翻如今的满分作文+素材大全,很无聊的事情,不过还是可以从中找乐子的,比如梁简文帝萧纲,我有点喜欢,但还没有喜欢到去读全集的程度。艺文类聚摘选了不少他的作品。前儿一边翻一边聊天,比如这首 春
【昨日看梅树,新花已自生。今旦闻春鸟,何啻两三声。冻解池开渌,云穿天半晴。游心不应动,为此欲逢迎。】
得自然之趣。给鱼雷看,鱼雷说前半好,我估计他是不喜欢“冻解池开渌,云穿天半晴”,比起前半,就伤于雕琢了。结句其实不错的。
还有 秋
【羽翣晨犹动,珠汗昼恒挥。秋风忽嫋嫋,向夕引凉归。浮阴即染浪,清气始乘衣。卷幌通河色,开窗引月晖。晚花栏下照,疏萤簟上飞。直置犹如此,何况送将归。】
也是清丽可诵,卷幌数句犹佳。
总的来说,南朝诗人观察景物都极细致,只是时常控制不好,就变得细弱无力,有时候甚至没头没尾,比如
庾肩吾 奉和便省馀秋:
【前对金精坡,傍临圆水池。照影碍浮叶,看山通回枝。雁行连雾尽,雨足带云移。】
鱼雷说“大概没受到中心思想啊,为XX立XX的感染?”我大笑,想来也是,初唐以后人就接着汉魏把他们大大鄙薄了一番——自己也就不这么写了,而讲求“兴寄”,总要回到微言大义上来。
不过没中心也不见得全是坏事,但凡花鸟虫鱼都非得比附一番,蛮累的。
当然,最大问题并不是没有中心思想,而是——鱼雷说“你没觉得这种写法特别适合中学语文老师用来讲解修辞手法么?尤其是传说中的通感,泛滥到无以复加。”
我说这时期写景的特点,十个字就可以说尽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其余描写思路都不脱离它,只是稍加变化而已,顺手在艺文类聚里抓抓,满把都是:
照影碍浮叶,看山通回枝
树青草未落,蝉凉叶已危
……
凭这一点其实很容易辨别齐梁诗的味道的。
刚才在翻《何逊集》,何逊的诗却不太一样,他的诗歌确实很接近唐音——洪迈不是闹过把他的诗弄进唐人万首绝句的笑话么。历来谈论这一点,都说他工于炼字,音韵和谐,开初唐近体先河,其实如果把他的诗塞进唐代人五古中,比如张九龄,除了何逊自身经历所限,显得贫薄了些,并不容易分辨。前面说的那种句子,在他集子里就较少出现。他那种遣词造句和音节的感觉,都往唐代风格靠拢而离于齐梁(这说法有点怪,唐代人广泛地学习糅合前代,何逊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老杜就挺喜欢他的)。
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
【振衣喜初霁,褰裳对晚晴。落花犹未卷,时鸟故余声。春芳空悦目,游客反伤情。乡园不可见,江水独自清。愿得同携手,归望对都城。】
清浅宛转,一唱三叹。
何逊的缺点是面貌太单一了。基本都是酬唱赠别。所以颜之推嘲笑了他。不过宋人就替他鸣不平了。摘录一则《苕溪渔隐丛话》
【《东观余论》云:“《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何逊集》皆八卷,晋天福本但有诗两卷,今世传本是也。独春明宋氏有旧本八卷,特完,因借传之。然少陵尝引‘昏鸦接翅归,金粟裹搔头’等语,而此集无有,犹当有轶者。集中若‘团团月隐洲’,‘轻燕逐飞花’,‘绕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游鱼上急濑’,‘薄云岩际宿’等语,子美皆采为己句,但小异耳。故曰‘能诗何水曹’,信非虚赏。古人论诗,但爱逊‘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为佳,殊不知逊秀句若此者殊多,如《九日侍宴》云:‘疏树翻高叶,寒流聚细纹,日斜迢递宇,风起嵯峨云。’《答高博士》云:‘幽蝶弄晚花,清池映疏竹。’《还渡五洲》云:‘萧散烟霞晚,(“霞”原作“雾”,今据宋本、徐钞本、明钞本校改。)凄清江汉秋。’《答庾郎丹》云:‘蛱蝶萦空戏。’《日暮望江桥》云:‘水影漾长桥。’《赠崔录事》云:‘河流绕岸清,(“河”原作“沙”,今据宋本、徐钞本、明钞本校改。)川平看鸟远。’《送行》云:‘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庾子山辈有所不逮。其警语尚多,如《早梅》云:‘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铜雀妓》云:‘曲中相顾起,日暮松柏声。’句殊雄古,而颜黄门谓其‘每病辛苦,饶贫寒气。’无乃太贬乎?】
不过,胡仔摘录的有些我并不太喜欢,比如”‘疏树翻高叶,寒流聚细纹“就是前面说的那种典型的”齐梁造句法“。
【昨日看梅树,新花已自生。今旦闻春鸟,何啻两三声。冻解池开渌,云穿天半晴。游心不应动,为此欲逢迎。】
得自然之趣。给鱼雷看,鱼雷说前半好,我估计他是不喜欢“冻解池开渌,云穿天半晴”,比起前半,就伤于雕琢了。结句其实不错的。
还有 秋
【羽翣晨犹动,珠汗昼恒挥。秋风忽嫋嫋,向夕引凉归。浮阴即染浪,清气始乘衣。卷幌通河色,开窗引月晖。晚花栏下照,疏萤簟上飞。直置犹如此,何况送将归。】
也是清丽可诵,卷幌数句犹佳。
总的来说,南朝诗人观察景物都极细致,只是时常控制不好,就变得细弱无力,有时候甚至没头没尾,比如
庾肩吾 奉和便省馀秋:
【前对金精坡,傍临圆水池。照影碍浮叶,看山通回枝。雁行连雾尽,雨足带云移。】
鱼雷说“大概没受到中心思想啊,为XX立XX的感染?”我大笑,想来也是,初唐以后人就接着汉魏把他们大大鄙薄了一番——自己也就不这么写了,而讲求“兴寄”,总要回到微言大义上来。
不过没中心也不见得全是坏事,但凡花鸟虫鱼都非得比附一番,蛮累的。
当然,最大问题并不是没有中心思想,而是——鱼雷说“你没觉得这种写法特别适合中学语文老师用来讲解修辞手法么?尤其是传说中的通感,泛滥到无以复加。”
我说这时期写景的特点,十个字就可以说尽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其余描写思路都不脱离它,只是稍加变化而已,顺手在艺文类聚里抓抓,满把都是:
照影碍浮叶,看山通回枝
树青草未落,蝉凉叶已危
……
凭这一点其实很容易辨别齐梁诗的味道的。
刚才在翻《何逊集》,何逊的诗却不太一样,他的诗歌确实很接近唐音——洪迈不是闹过把他的诗弄进唐人万首绝句的笑话么。历来谈论这一点,都说他工于炼字,音韵和谐,开初唐近体先河,其实如果把他的诗塞进唐代人五古中,比如张九龄,除了何逊自身经历所限,显得贫薄了些,并不容易分辨。前面说的那种句子,在他集子里就较少出现。他那种遣词造句和音节的感觉,都往唐代风格靠拢而离于齐梁(这说法有点怪,唐代人广泛地学习糅合前代,何逊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老杜就挺喜欢他的)。
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
【振衣喜初霁,褰裳对晚晴。落花犹未卷,时鸟故余声。春芳空悦目,游客反伤情。乡园不可见,江水独自清。愿得同携手,归望对都城。】
清浅宛转,一唱三叹。
何逊的缺点是面貌太单一了。基本都是酬唱赠别。所以颜之推嘲笑了他。不过宋人就替他鸣不平了。摘录一则《苕溪渔隐丛话》
【《东观余论》云:“《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何逊集》皆八卷,晋天福本但有诗两卷,今世传本是也。独春明宋氏有旧本八卷,特完,因借传之。然少陵尝引‘昏鸦接翅归,金粟裹搔头’等语,而此集无有,犹当有轶者。集中若‘团团月隐洲’,‘轻燕逐飞花’,‘绕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游鱼上急濑’,‘薄云岩际宿’等语,子美皆采为己句,但小异耳。故曰‘能诗何水曹’,信非虚赏。古人论诗,但爱逊‘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为佳,殊不知逊秀句若此者殊多,如《九日侍宴》云:‘疏树翻高叶,寒流聚细纹,日斜迢递宇,风起嵯峨云。’《答高博士》云:‘幽蝶弄晚花,清池映疏竹。’《还渡五洲》云:‘萧散烟霞晚,(“霞”原作“雾”,今据宋本、徐钞本、明钞本校改。)凄清江汉秋。’《答庾郎丹》云:‘蛱蝶萦空戏。’《日暮望江桥》云:‘水影漾长桥。’《赠崔录事》云:‘河流绕岸清,(“河”原作“沙”,今据宋本、徐钞本、明钞本校改。)川平看鸟远。’《送行》云:‘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庾子山辈有所不逮。其警语尚多,如《早梅》云:‘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铜雀妓》云:‘曲中相顾起,日暮松柏声。’句殊雄古,而颜黄门谓其‘每病辛苦,饶贫寒气。’无乃太贬乎?】
不过,胡仔摘录的有些我并不太喜欢,比如”‘疏树翻高叶,寒流聚细纹“就是前面说的那种典型的”齐梁造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