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读书,书也是绿色的味道
第二本不一样的中国史,读起来进展缓慢,断断续续一个多月。也不是里面内容晦涩难懂,主要之前电子书读过一半,又不想重头再看,慢悠悠地蚕食余下的内容,今天下雨,索性多读一些,刚好看完,闲来无事就把学到的知识再回顾一番。
书接上册,中国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满天星斗经历酋邦间相互侵伐兼并,后续出现了史书上记载的三皇五帝,尧舜禹的圣贤时代,现在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可能能够证明文明的中心还是以黄河流域沿岸为主。禹夏商汤这些史前文明遗憾的是缺少更有说服力的文字记载,我们对其中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也只能从史记中管窥一二。而继之殷商的周朝,因为出现了对中国文字巨大贡献,且有大量可供后人穿越的文献记载,使得我们这个历史上治世时间最久的朝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周治八百年,严格上讲周朝应该还是按西周和东周区别来看。周源于中国陕西境内的岐山,现在岐山还保有周原遗址,只是当年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历经千年变迁,早已不复之前繁盛景象。西周和东周在历史上的明确的分界就是公元前771年的平王东迁,当然事情的起因,中国人都很熟悉的烽火戏诸侯,又一例政治倾覆事件甩锅女性的例证。平王东迁之前,周的都城在渭水和沣水的交接的丰镐,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后,都城迁至雒邑,史称东周。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翦商开始,至公元前771年的平王东迁,历经276年,在这200多年的历史中真正诞生了影响后世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其中有三件可以说是周人对后世最为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其一,周人的天人世界观。夏时,彼时中国还是逐文明并驾齐驱,并无统一的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出现,而商事鬼神,认为远古祖先的力量凌驾于众人,人是无法与鬼神角力,一切的兴盛与衰亡都是上天的旨意,现在想想敬事鬼神的做法无非是统治阶级通过巫筮之术对人的思想的钳制。而周人认为,天道有一套自我运行的规律,只有顺应天意,天下才会兴盛太平,人的行为要符合并且顺应天意,其实已经可以看出周人的思想中已经有人作为主宰,可以通过主观能动去改造自然,当然是顺应规律的改造。而天人思想也可认为是后世儒家思想的精神来源。
除了周人的天人世界观,在历史中最为值得大书特书的当属周公开创的宗法封建的政治制度。而周公此人,应该是开创周朝800年历史功绩最为卓越的先圣。我们后来常讲的封建制度,如果追根溯源可以准确的称其为宗法封建制。首先周朝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根源其实还是源于周人西出岐山,翦商成功后的谨慎行为。以前周伐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戏说的层面,认为周翦商成功后,一口吃下殷商所有的属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夏商周时期,虽然已有早期国家的雏形,但并未有完整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力量可以供一个国家或酋邦完成对周围其他番邦的统治,而是类型现在的共和,有势力较为强大的作为共主,需要战争的时候进行会盟,发起进攻,平时也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个人独立发展。因此当周翦商成功后,摆在他面前最为棘手的事面对以前殷商的势力范围,我应该如何管理,依靠周人的军事实力要想逐个剿灭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周公基于宗法亲族的关系,强化并衍生了以宗族关系为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长途军垦的武装殖民力量。首先,周人认为有宗亲关系的团体的凝聚力最为可靠,周人的血缘关系从他们对地理范围的定义上可以管窥一斑。周时地理区域的称谓按照远近分别是国,郊,野,封,鄙。国人就是住在城里的人,那什么人可以住在城里,基本就是按照和城主血缘关系远近的同心圆(五服)里,最靠近中心的直系亲属了。自然,稍旁的一支住在郊,血缘关系远到已经不是同一宗族,同一血脉的就要去住到称为鄙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到现在还有敬语,自谦的称自己为鄙人,其实古代人可没现在人那么势利,热络到见人张嘴就是哥长哥短的。由此可以看出来,周人对与血缘上的重视程度主要还是从凝聚力上考量的。那么说回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可以概括为三点,赐姓,祚土,命氏。赐姓就是我们讲的选用同一宗族的人作为远征殖民的主力,当然为了保证前朝遗民不会有反叛的想法,赐姓也会选中部分遗民加入进去,基本上这个大部队除了前朝遗老遗少就都是一个血脉的乡党了。祚土,就是给你指定一个范围,你前去征伐也好,拓荒也好,赢了就是你的封地了,当然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如果这一脉人马全军覆没,那也就是做鬼也有个搭子,不至于那么寂寞。命氏,一旦远征军扎稳脚跟,在占领的土地上枝繁叶茂,那么就可以给你们新的姓氏,作为你们共同努力的表彰。原有的宗族血脉,前朝的遗老遗少,新地的原有属民大家有了共同的名字,而命氏的行为是后世不同姓氏起源可以考证的源头。因此周公建立的封建制度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武装殖民,当然不可能周围的土地可以永无宁日的进行殖民战争,到了后期分封的土地逐渐趋于稳定,封建制度才慢慢变成我们现在理解的含义,基本都是由君主的血脉,在外开宗扩土成为天子分封四海的诸侯。当然诸侯的构成还是以天子血缘为主,有卓越军功和治世之才的也有被分封的机会,只是机率要小很多。
除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发明,周朝另一项伟大发明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系统。这里讲文字系统而不是文字是因为文字的发明我们现在仅能溯源到殷时的甲骨文,但它更多的是用于占卜的文字符号,并且甲骨文作为象形文字的出现,它也不具备进行日常沟通的语义属性。于是脱胎于甲骨文的金文,包括我们现在的汉字其实都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缺点是不利于日常沟通,相当于表意和表音两套独立的系统,并且学习曲线极高,不像是拉丁语系的英文,西班牙文,就是用26个音节字母组成,怎么读,怎么拼,怎么写是高度一致的,这样的文字系统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假想,是否因为甲骨文固执的坚持表意的做法,才会导致这个文字符号日渐式微。周朝发明文字系统的意义在于,讲表音和表意相结合,使得语音和文字两套独立的系统可以交融,共同演进成为一套标准的系统,于是它在承载日常沟通和历史记录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望文生义的文字系统,大大降低了学习它的成本,这一发明足足将中国的文明向前推了一大步。从尚书到诗经,我们不止看到的是文字的演进,更能体会到文化从王宫走向平民的勃勃生命力。
这三者周人对后世的贡献,看似独立,实则相互成就,彼此融合共同缔造出影响中国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天人世界观开始,周人艰苦奋斗开疆扩土的行为最为依赖的就是亲密的血缘关系。因而产生了由宗族关系为依托的封建制度,而封建宗法制度的记录和传承又离不开文字在其中承担的传承作用。因此周礼作为维系封建宗法制度的礼仪,通过对文字表音表意的统一,得以维持其复杂性,于是周人也藉由周礼才能维系越来越庞大的亲属结构,这样周人以宗法来组织社会的办法才没有垮掉。当然一旦出现宗族关系越来越复杂,无法厘清彼此之间的长幼关系时,周礼定义的长幼有序,礼乐治世的观念自然开始收到冲击。
于是僭越成性的时代来临了。
平王东迁看似经由一件无法预知结果的历史事件导致,不如说是经历200多载,封建宗法制度最核心的血缘网络已经演变成一个错综复杂到无法梳理的必然结果。“僭越”的案例越来越多,诸侯僭越天子,公卿僭越诸侯,大夫僭越公卿,在没有礼乐约束的年代,社会动荡,思想激变,国家的概念也由一座座城池变成一个个历经腥风血雨的诸侯国。周天子蜷缩在自己王畿一隅,任由成王败寇的思想左右着东周的600年的裂变。
越是动荡的时代,思想的碰撞越激烈。从大一统的周礼衍生出的王官学在这动荡的年月无法再给予人民秩序带来的红利,脱胎于此的诸子百家,顺应而生,诸子探讨的已经不是如何稳定血缘关系治下的政治制度,而是探讨的是如何在这乱世脱颖而出抑或出世去寻求精神上的洒脱自由。
其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个中代表。说儒不得不提孔子,当然往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中孔子的儒学都扮演的是官方正统的文化代表。各家学派无关优劣,反应的不过是不同学派对世界和治世出世的理解。儒家脱胎于王官学中的礼学,但不是单纯对原有周礼的复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在天子式微,诸侯坐大的年代通过对礼的解释,强调通过礼来内化人与人和平,文明相处的秩序感。他认为无礼则如丛林生活,弱肉强食,大家都活的惶惑不安,如果单由法家的“法”来维系,那人人都是“法”的囚徒,内心根本不可能自在。孔子强调的礼不是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批孔运动中杀人的礼教,而是要通过建立内在的秩序,从而散发出一种自信优雅的气质,而信任的来源就是礼。这点我是认同的,不可人云亦云的诋毁孔教,孔子崇尚的是一种与人相宜与事相宜的行为态度,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手段,通过标杆的礼来自我内化建立处世的秩序,而不是过的浑浑噩噩,混乱无度,自我建立起有序的生活,自然是件快乐的事。当然儒家思想还是脱胎于王公贵族,难免说教气味尤浓。
以前读过南怀瑾先生的《庄子喃哗》,也只是粗浅的了解庄子的出世的潇洒态度,但脱离时代去看,其实我们的体会没有那么深。表面上庄子强调的是解脱自由,其实他通过寓言的方式,告诉世人一个朴实无华的真理,我觉得可以用后来佛教里的一个词来概括,具平等象。名只是对实的主观认识,但世间万物无不在不断的变化中不断蜕变自己的实,又岂是一两个字可以说的清楚的。人重名,无非是佛说的执着象,喜怒哀乐都是你自己心中的演绎,而生老病死本事就是自然规律,你的道就是这亘古不变的道理,道理是什么,就是变。
以前总说老庄老庄,现在读完也才认识到,道家三派,除去庄子,还有崇尚神鬼的阴阳家和用于治世的老子。老子的道虽也讲明白了天下之变的道理,但是还是有些取巧,其实内心还是想通过了解自然运转的规律给自己找好处,老子对于道的认识,主张以道来操控人生,而庄子不然,他追求的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自由,是一种体验上的安慰和豁达。
但愿能理解庄子的思想,也洗洗耳朵,逍遥自在的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