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笔记
《读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陈再明23.4.5
左氏有《辜鸿铭的笔记》一文,说:″研究人才在地理上的分布,这是颇好趣的一个问题。如容闳、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都出生于广东。可是清民之际的三位高等翻译人才,林纾、严复、辜鸿铭都出生于福建″。还有著名英字报报人陈博生、著名英文作家林语堂,也都是福建人。好像福建专出英文人才似的,其中最伟大的英文人才,首推辜鸿铭,他是最早把《论语》翻译成英文的翻译人。难能可贵的是辜鸿铭的古文又是斯界首屈一指的,到现在很难找到第二个人。 辜鸿铭的笔记,叫《张文襄幕府记闻》薄薄的一本笔记,文简意赅、幽默有趣。印行于宣统二年(1910),其时去张之洞去世,刚好一年。辜鸿铭在自序里说: ″余为张文襄属吏,粤、鄂相随二十余年,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去年文襄作古,不无今昔之嘅。今夏多闲,摭拾旧闻,随事纪录,便尔成帙,亦以见雪泥鸿爪之遗云尔。″ 《清史稿》上记载:″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銘,同安人。幼学于英国,为博士。遍游德法意奥诸邦,通其政艺。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兼涉群籍。爽然曰:″道在是矣!″乃译四子书、述春秋大义及礼制诸书。西人見之,始叹中国学理之精,争起传译。庚子拳乱,联军北犯,汤生以英文草《尊王篇》,申大义,列强知中华以礼教立国,终不可侮,和议乃就。张之洞、周馥皆奇其才,历委办议约濬浦等事。旋为外务部员外郎中,擢左丞。汤生论学,以正谊明道为归,尝谓欧美之主强权,备其外者也;中国之主礼教,修其内也。又谓近人欲以欧美政学变中国,是乱中国也。异日世界之争必烈,微中国礼教不能弭此祸也。汤生好辩,善骂也,国变后,悲愤尤甚。穷无所之,日人聘讲东方文化。留东数年归,卒,年七十有二。″ 辜鸿铭在张之洞的幕府最久,曾一度执教鞭于北大,也曾任过某英文报的编辑。张宗昌在山东的时候,他曾任过山东某大学的校长。他有一张在北平和泰戈尔合拍的照片,长袍马褂,样子不错。辜氏入民国后,更以顽固保守著称,尽管保守也是人类的美德之一,但并小脚、瓣子、姨太太、鸦片烟一并保守之,则毋乃太过。有人讥他娶好几房太太,辜鸿铭辩之曰:″茶壶都要配几个茶杯,男人娶几房姨太太,道理也是一样的。″他的中文著作绝少,除掉这部《张文裹幕府纪闻》以外,实在也举不出第二部了。 笔记中,记辜与张之洞就″利害与是非″的一次讨论,辜主论事当问是非,张则主利害,谓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彼此多方辩难,辜终不以张说为然。辜在这段笔记的最后说:″今日余闻文襄作古后,竟至囊橐萧然,无以为子孙后辈计,回忆昔年公利私利之言,为之怆然者累日″。这种地方,不仅可以看出张之为人,也可看出辜对张的感情确不坏。 笔记中,亦有两处曾以曾文正(国藩)、李文忠(鸿章)和张文襄(之洞)相提并论。他认为″曾是大臣,李是功臣,张则为儒臣。″他说:″曾国藩认定西洋之所以敢于欺侮我,不外由于他们有铁艦枪砲而已,至于他们的学术制度文物,乃非中国人所愿过问。及李鸿章继起,乃如曹参之遵萧何约束,一切无所变更。其结果乃造或甲午一役之不可收拾。等到张之洞写《劝学篇》的时候,居然已知道有所渭″西学″,可是张也并不是对西学有什么真知灼见,其目的不外″绝康梁以谢天下″,不外为自己洗涮而已。″有人问他:″曾国藩所以不可及处何在?″辜回答三个字,在″不排满″。这就是他的幽默有趣处。 笔记中,关于″理″与″势″的大道理,辜鸿铭阐述说:″《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理之合体也;器者,势之总名也。小人重势不重理,君子重理不重势。权也者,知所以用理之谓也。忠信笃敬乃无形之物也,大艦巨炮乃有形之物地。以无形之物攻有形之物,而欲以是奏效于疆场,有是理乎?″ 辜鸿铭认为勉励留学生到外国学习,不应该期吩他们学成回国作大官。他说:″何谓学?曰、′乃正其谊不谋其利,明芝道不计其功'。夫明道者,明理也。理未明而欲求以明之,此君子所以有事于学焉。″ 辜鸿铭尝谓中国风俗之敝,可一言以蔽之曰:″好谀而嗜利″。嗜利固不必沦,而好谀之风,亦较昔日为盛。今日凡有大众聚会及宴乐事,必有颂词。竭力谄谀,与者受者,均恬不知怪。古人有谀墓之文,若今日之颂词,可谓生祭文也。张之洞督鄂时,创开学堂,通省当道官员教员学生,到者数百人。有某学堂监督梁某,特撰长篇颂词,令东洋留学生刘某琅琅高读。兴会淋漓,满堂肃然。适傍有一狂士,俟该留学生读毕,接声呼曰:″呜呼哀哉,尚飨!″闻者捧腹。这位狂士,大概就是辜鸿铭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