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广州三年展 | 时间记忆在此变化和停驻
普鲁斯特起床了
2023-04-04 15:28:06 上海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慢板”板块展览现场,2023
在2023年第七届广州三年展,5号厅容纳的时间容量是充沛的。甫一进入,视线就会被从中心悬挂下来的聚合物所吸引。这是韩国艺术家全光荣的作品《聚合15-MA012》,其凝聚的力量与刘建华创作的墨迹(《迹象》)之散漫流淌形成对比。粘附在聚合物上的是从韩文书籍上撕下来的桑皮纸,粘合在一起的文字,就是记忆的聚合,容纳了文明的转化和变形。艺术评论家夏可君说这像是胃,因为包过中药的纸象征着对生命的记忆的保护。
刘建华,《迹象》,瓷,尺寸可变,2011年。图片来源:刘建华工作室
运用桑皮纸进行创作,是全光荣在1995年晚春的一天得到的灵感,开启了艺术的新路。他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在药味弥漫的中药房看到的桑皮纸,由此联想到旧书也使用同样的材质。“对我来说旧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们蕴含了时间的轨迹、历史和记忆。所以,这些具有历史的旧书本身自然是珍贵的,尤其当它们集合在我的画布上时,作为一个整体就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这来自个人记忆的创作,辐射了更广泛的情感和记忆。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展厅一角的朱金石作品《柏林仓鸮小路》。1996年,在柏林工作室,艺术家用从北京运来的宣纸揉成木柴的感觉,堆放在院子里。之后他用这个方法在柏林克鲁勃美术馆用“宣纸木柴”搭建了一面墙,隔断了空间。而在这个现场,他又一次复制了过去的作品,根据现场的气氛和此时的状态来改造。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慢板”板块展览现场,2023
朱金石的宣纸装置起始于1988年,他在柏林不断地感受着一切前卫艺术的冲击,他将一立方体宣纸安置于北京与自己遥相应对,这是《方针计划》,以对“方”的重复、联想和堆叠抵达禅意,也就是这时他停下了绘画的创作。几十年间的宣纸创作,应验了对转化材料中文化能量的感知。
1994年的《宣纸堆》是蜷曲、糅杂在一起的一大团宣纸,直到1995年公寓艺术时期(即中国艺术家们在私人空间创作艺术),朱金石在户外场所、郊区、甚至更远的地方创作。他把宣纸放在北京郊外的水塘之上,尽管宣纸已经沉入湖底化为泥尘,作品的意味却是永恒的,他觉得这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直到2018年,一万四千张宣纸、一千八百棵细竹、两千根七米绵线所组成《时间的船》,我们可以从中间的缝隙走入这个细密而脆弱的宣纸隧道,感受在别样的空间里时间的流逝。关于宣纸本身的记忆和宣纸创造的时间感交叠在一起,这是属于材质本身的潜能。
9号厅的尹秀珍作品《无法承受之暖》把一千条旧围巾交织在一起,变成一个漩涡,上面夹带着那些往日穿戴者的记忆,欲将观者卷入。“我对旧衣物充满感情……穿过的衣服不仅带着一个人的气味,还带着他们的经历、价值观和生活观。”她说。五彩斑斓的巨型织物圆盘超越了现实日常,获得了新的生命,在抽象的维度启迪人们更广泛的对于记忆和时间的感受。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慢板”板块展览现场,2023
正如宋冬所说:“不管她用什么材料,都离不开人的气息、温度和记忆。‘人’在她的作品中,是无处不在的。” 柔软的布料和由它们所延展开的相关媒材,一直以来都是尹秀珍最爱使用的创作原材料之一。
1994 年,她用水泥将穿了30年的衣服尘封在父亲亲手打造的木质衣箱里,经历和时代的痕迹由此被留存,这就是作品《衣箱》。她收集周围人穿过的衣服,把类似颜色的衣服缝补在一起,做成一系列巨大的类似帐篷,仿照消化腔、心脏和大脑的形状,被重新塑造的衣服裹挟着旧主人的生命记忆,如器官一般跳跃和颤动。她把衣服重新缝补,重现敦煌、杭州等城市的样子,做成《可携带的城市》,仿制成飞机禁止携带物品的样子,做成《时尚恐怖主义》,旧衣服被赋予了焕然一新的表达。近30年来,尹秀珍对衣服的改造越来越挣脱了具体的物件,赋予旧衣服新的生命,并在全新形式的表达中提醒我们回归到衣服原来承载的记忆和时间之中。
以上作品都属于展览第二部分“慢板”,谈及“慢”的主题,策展人菲利普·多德说:“数码世界重视速度和即时的满足。而‘慢’既表达了作品被创作的方式,也是作品本身的性质,以及我们的经验所看待它们的方式。正是慢让我们在这个令人眩晕的世界里凝视或者冥想一件作品,而它缓慢展现了它的性质。尹秀珍的作品是关于记忆如何聚集在旧衣服上;朱金石的作品鼓励我们接近禅宗的精神,并面对它冥想。库娅·布雷登的作品呈现故事的苹果,让我们回归大众记忆和故事,这些故事超越了时间。”
而谈及展品的陈列,他说:“我的策展依据诸多标准。首先,我要贴合三年展的主题‘化作通变’,我会把作品看作是共同弹奏交响乐的乐器。第二,我要保证每个展览空间容纳了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艺术家。我不希望它如市场驱动的展览一般,由被认为正当红的年轻艺术家所主导。如果以9号展厅为例,就能看到,我希望用作品表达改造和重生的主题。”
正如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所说:“展览的空间构成了作品场域的完整叙事链条,展览空间的设计构建着展览理念和逻辑框架的重要部分,我们在‘广州三年展’的筹备过程中,根据展览主题、板块的学术方向和作品的呈现,从整体到细节,对展览的空间进行严谨的考量。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次展览中,为了契合‘变化’的理念,空间设计上的灵动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原有空间的调整为这次展览的呈现构建了适应于主题的语境。”
批评家尹吉男首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展览,书籍装置《说说我的鸭绿江》在第一部分“边缘”板块的1号展厅展出。他以文字分享其个体记忆,提供了一段对地处鸭绿江边故乡安东充满情感性的记录切片,与对面的鸭绿江影像相呼应。手稿最初写于2022年3月,应邀参展后他重新抄录。
2号展厅五条人乐队的《梦幻丽莎》成为吸引眼球的所在。五条人的专辑《梦幻丽莎发廊》歌唱了石牌曾经的人事:石牌有过一个发廊,不叫梦幻丽莎,叫梦娜丽莎,是做正经的发廊生意,有个漂亮姑娘在里面打工,她神情忧伤,从穷乡僻壤被拐骗而来,对未来充满憧憬,她爱上了一个来剪头发的小伙子,他们在海滩上漫步,在椰子树下面乘凉,直到这个小伙子在红月亮升起的夜晚离开。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边缘”板块展览现场,2023
歌唱中的80年代发廊在广东美术馆成为了现实的空间。打开红色的玻璃门,走进去,满墙登载着五条人巡演信息的复古招贴海报在红色霓虹灯的照耀下显得魅惑而迷离,令人遐想这个空间能够容纳的故事和记忆,电视中正在播放五条人的歌曲,歌唱中亦真亦幻的本土故事和现实空间的热闹缤纷一拍即合。
同一个展厅的颜长江作品《夜间动物园》呈现了摄影师在本世纪初在动物园经历的超现实记忆,与他在不同时期的纪实摄影不同。他对此记忆犹新:“中国确实有过一个春潮涌动的时刻。此时五花八门的消费奇观层出不穷。于旅游而言,消费的奇观,也就是消费着奇观。夜间去游动物园,也就是这么一种属于那个时代的奇妙典型。我坐上小火车穿行其间,也同商家与游客一样,为这时代之镜像一醉。顺藤摸瓜,顺水摸鱼,顺其自然,顺理成章,顺天应人,就有了这个作品。这可能是我作品中,最轻松,最美丽,最欢欣,也最玄幻的一组。”粗颗粒、多重曝光的黑白画面中,动物呈现虚实相交之间的形象,让夜幕中的整个动物园成为一个不真实的背景板。
颜长江,《夜间动物园系列》,影像,2001-2002年,广东美术馆藏
“这组作品有超现实的感觉。但那时,现实就是有点超现实的。这是社会的青春之时。后来这夜间动物园没有了,社会开始成熟,尘埃落定,而我也更加直接关心现实生活。这都是对的。现实的魅力,就在于它超现实的那一部分。即便只是一个光点。也足以点亮现实。”颜长江说。
谈及艺术空间作为永恒记忆和时间的承载,与不断在消涨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王绍强说:“一方面,时间中的瞬间与永恒是一个与久弥新的话题,人们对于公共的艺术空间往往抱有着对经典的‘永恒记忆’守护的期待,经典的艺术或许有着超越生命标尺、超越时代与变化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在展览中所要做到的是,对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文化景观甚至于创作者内在景观的还原,呈现出便于观众感受和理解的空间语境。而另一方面,确定性的逐渐消失,是当下社会无法回避的时代语境。艺术作为对复杂世界的感知与表征,是每一个时代切片的记录者和对话者。作为公共的艺术空间,置身于变化中,并与之共振,也许是对时代敏感的捕捉与适宜的回应。此次广州三年展‘化作通变’的主题试图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思变’,当代观察中‘应变’,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以四部片段化话的叙事折射时代的光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对中国当代艺术样本的另一种书写。”
写于2023年3月
广东
艺术
© 本文版权归
普鲁斯特起床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赞赏
普鲁斯特起床了
(上海)
每人无不是在莽莽空间当中寻求得以镶嵌进入的结构,后者便也另每人赋形 ...
普鲁斯特起床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第三次去土耳其 | 伊斯坦布尔的面纱背后
(2人喜欢)
“做旧”城市,让记忆细节凝固
张如凌:穿越诗歌,殊途归家
刘子超《血与蜜之地》 | 天使的陈酿
(2人喜欢)
时间的容器,盛放这座博物馆的过去到未来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