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谈兵
《 孔子荀子谈兵 》陈再明23.4.6
《论语》上说,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说:″军旅之事,未尝学也″。孔子不讨论战术,但不能说他不谈兵。看他说:″以不教人战,是谓弃之″。这可以说就是谈兵。″是谓弃之″,就是说,叫人去送死。这四个字,真是让人觉得沉痛极了。 孔子谈兵,具体地说,就是你叫人去打仗,你就应该先叫他们吃饱穿暖,才叫他们练习使用各种兵器。引伸地说,你叫他们到山上打仗,你就应该先叫他们练习爬山;你叫他们到热带打仗,你就应该先叫他们练习受热。相反地,你不叫他们这样做,便是只叫他们去送死了。这就是所谓″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你先叫他们先吃饱穿暧,再进而至于有娛乐,有玩耍,这就是所谓″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你叫他们有充分的练习准备,再去打仗,就是所谓″以生道使民,虽死不怨杀者″。你若是作不到这些条件,只叫他们去送死,那就所谓″是谓弃之″了。 儒家中,谈兵谈得最具体的,就是荀子。《荀子-议兵篇》就是专谈兵的著作,连篇名亦叫″议兵″,议兵就是谈兵,也可以叫做论兵。他是怎样谈兵的呢?看看他记述临武君与孙卿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 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不然。臣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术,在乎壹民。弓失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弓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亲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亲民而已″。 所谓″壹民″,就是把人组织起来。所谓″亲民″,就是把人团结起来。仗是人打的,用人打仗而不把人组织起来,而不把人团结起来,好像射箭而不先调弓矢,驾车而不先训练马匹,试问这仗怎么打法? ″壹民″、″亲民″就是孟子所谓的″人和″。孟子说:″城非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种″委而去之″,这才是人不和的原因所引起的。 荀子谈兵,他说:″仁人之兵,乃百将一心,三军用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复胸腹也″。又说:″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之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斩,锐之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这是组织团结的效果,也就是″壹民″、″亲民″的效果。 荀子谈兵,他的《议兵篇》,可以说就是儒家谈兵的代表作。儒家谈兵,就是军事以政冶为本,打仗以组织为先,军队以团结为主。除外还有论将,这是带兵的将军(指战员),必需具备″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这就近乎兵法,因此可叫做《儒家兵法》。 一,六术(战术) 1 制号改令,欲严以咸。 2 庆赏刑罚,欲必以信。 3 处舍收藏,欲周以固。 4 徙举进退,欲安以重。 5 窥敌观变,欲潛以深。 6 遇敌决战,欲道以明。 二,五权(权变) 1 无欲将而恶废。 2 无急胜而忘败。 3 无威内而轻外。 4 无見其利而不顾其害。 5 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 三,三至(不致于敌) 1 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 2 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 3 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 四, 五无圹(无时无刻要注意) 1 敬谋无圹。 2 敬事无圹。 3 敬吏无圹。 4 敬众无圹。 5 敬敌无圹。 儒家论兵的根本思想,偏重于组织。这种理论唯一的危险,就是可以成为所谓的″唯组织论者″。孟子似乎是″唯组织沦者″。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已偏于″唯组织论者″的说法。但荀子并不是″唯组织论者″,他只说″组织是本",并沒说″只要有组织即可打胜仗″。他说: ″爱民者強,不爱民者弱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 强,械用兵革窳楛不便 利者弱″。 也就是说,以组织完密团结坚強的民众、兵器精良训练熟练的军队,才可为仁者之兵、王者之师。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不成问题的。(儒、墨二家谈兵的看法,乃采用冯友兰的观点。谨附识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