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人逸闻二
《 近人逸闻(二)张謇与蔡元培 》陈再明23.4.6
三, 张 謇(1853一1926) 张季直先生謇,字啬庵,江苏南通人。生于清咸丰,卒于民国,得年七十四。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会试礼部中殿试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时年巳四十二。其后半生事业,以教育实业及发展地方自诒为主,正式服官之时期不长,仅于革命后一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长,及民一至民四一任工商农林部长而巳。 甲午后,张謇的主要事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 一,光绪二十一年,创办通州大生纱厂。 二,光绪二十六年,创办通诲恳牧公司。 三,光绪二十八年,设立通州师范学校。 四,光绪二十九年,创办吕四盐业公司及渔业公司。 五,光绪三十三年,设立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创办崇明大生第二纱厂。 六,宣统元年,任江苏谘议局议长。 七,宣统三年,设立农业学校,任中央教育会会长。 八,民国元年,设立医学校及医院、纺织学校及医院、纺织学校、盲哑学校。 九,民国二年,任汉冶萍公司总理,全国水利总理。 十,民国八年,创办海门大生第三纱厂。 十一,民国九年,女工传习所新校舍落成。 十二,民国十一年,任交通银行总理。 以上其主办各事,已可窥見先生手创事业之梗概。当清民交替之际,国人谈教育,谈实业,谈自治者必首推南通,事虽发动于一隅,而影响则及于全国。季直先生之事业,除教育实业及地方自诒而外,犹有关系中国整个局势者两事: 其一,光绪庚子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一役,尸其名者张之洞、刘坤一,绾其枢纽者盛宣怀,发意及奔走其间者,则先生与赵竹君、陈三立等人。时清廷倚仗拳民,不惜与全世界宣战,先生与其朋辈忧之,拟舍张、刘两督以掩东南危局。 二,清、民交替之际,促成南北之和平统一 辛亥革命虽发动于武汉,但在上海、南京反正以后,重心即巳移至江苏。时江省一省称都督者四,诸军又云集南京,待命北伐,而实不名一钱。于是,先生一面力劝清廷退位,一面诱致袁氏与民军合作,以促成南北和平统一之局。 季直与沈寿之间的一段罗曼斯,张孝若(张謇之子)为乃父写传记时,颇难着笔。但他叙述沈寿任绣工传习所校长之勤劳,则谓乃父″很加以敬爱″;记乃父为寿著《绣谱》以传其艺,又谓乃父"爱才如命″,连用两个″爱″字,总算煞费苦心。近年季直夫人刘厚生著《张謇传记》,对沈寿事则一字不提,殆亦″为贤者讳″的另一方式也。 沈寿,江苏吴县人。其夫余觉,举人,清末服务于农工业部,寿亦以艺在部充绣工科总教习。宣统元年,南京开南洋劝业会,季直任审查长,寿专任绣品审查。辛亥,寿避地天津,自设绣工传习所,藉课徒以自给。未几,四川与南通争相延聘,寿则舍川就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 当寿与季直之关系已有风传时,寿夫余觉曾至通小住,思一見寿而不可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觉乃自撰一联张于门首,以抒积积,联曰:″′ 佛云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季直,国人有讥为″土皇帝″者,是则觉之处境,固亦可同情者也。 寿居通,五年三病,仍挣扎尽瘁于所职,卒以民国十年病歿,遗嘱即葬南通。季直之于寿,爱怜备至,且由寿口述,季直笔受,成《绣谱》一书以扬其艺。《张季子九录》中之文录诗录,为寿而作者,亦不下十余篇。尤其《惜忆诗》四十八章最为缠绵俳侧。 寿初至通,季直年六十二,其卒之年,季直已六十九,《惜忆诗》四十八章,即作于是年也。此外,季直又有为寿而作之七律两首,亦可颂。其一 诗曰: 春如有讯渡江来, 病起停铖对镜台。 弱质已知愁盏药, 新机急与致盆梅。 栏前月且哉生見, 砌下花须特地裁。 濠雪渐消波渐涨, 翠眉因为好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