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的气性
三座店中心校的老师要来听课,想了想,选择了课文文章《麻雀的气性》。
这是关于修理工小罗的故事。他在学校中不受重视,也被文中的“我”嫌弃。但最后,“我”理解小罗,开始感激和怀念。
这篇文章中,“我”的身份是一个小学生,应该能够让学生投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同时,关于“尊严”和“尊重”也是我想和班级孩子探讨的话题。
我决定从“我”对“小罗”的情感变化入手。通过我对文本的阅读,我认为“我”对小罗的情感比较复杂,有“敬佩”、“嫌弃”、“想念”、“感激”、“同情”等等。
这个问题设计切口小,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同时可供探究的内容却很多。在进一步备课的时候我想:如果学生探究不深入,我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嫌弃”和“想念”的矛盾性,这样能保证这个问题的“深度”。
开始上课。
“各位同学,今天来了一些校外的老师,古语云,原来是——”学生回答:“客。”“论语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学生反应很快,接过话头喊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请大家和你身边的老师打个招呼。”教室内一下子热闹起来。
“接下来,请各位同学在学习单上写上名字,这就算介绍了自己。好了,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之旅。
学习任务一是“按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并写在下面,查字典或求助老师、同学后,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这是个基础问题,我的想法是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掌握生字词的写法。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的同学偷懒,没有写出生字词。
宋俐萱同学问了我“锃亮”的读音——课堂氛围是安全的。
接下来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概括文中的“我”对“小罗”的复杂情感,并标注在课文相应处。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我注意到刘佳皓很少在学习单上写字。分明他读得很认真。也许是在思考如何概括?在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时,他开始在学习单上标注。
赵博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然后示意高家铭发言。在高家铭发言时赵博抢了一句话“我不这样认为……”但他马上又说:“你先说完。”这说明大家对倾听规则有了认识。
宋俐萱小组发言更为热烈。或许他们已经探究完了“我”对“小罗”的情感,她们对全篇文章进行着分析。有些地方对我启发很大。比如:
老师们私下议论,说小罗打了木凳子木桌子给管事的老师。但后面发现门卫放昙花的架子也是小罗打造的。由此她们得出结论:小罗不是阿谀奉承他人,他是一视同仁的。
她们还发现小罗能干,因为“他一个人把一棵罗汉松从花圃拖走”但他面对孩子们嘲笑时却“一句话也不回嘴”。
我当时惊讶于她们思维的发散。现在想,这也是挑战性问题设计的失误所在: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深度。或者说,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些僵化。导致学生浅尝辄止,走到别的路径去了。
小组分享的时间到了。我从教室最后面那组开始。由于教室狭窄,我无法去那边观察学生学习状况。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一下。
学生说到了“嫌弃”,找到了相应句子:“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嫌他手脏。”也说到了“想念”:“门卫还是门卫,食堂师傅还是食堂师傅,但却不见了小罗。他还在放假吗?”
我顺势问道:“为什么一开始还嫌弃小罗,为什么后来又想念小罗了?”学生明显没有注意到这个矛盾之处。都有些茫然。
“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我说。
现在想来,这才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我应该将挑战性问题设计为:为什么在麻雀事件中“我”还“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嫌他手脏跑开了”而开学后不见了小罗,却想要问问老师他的去向?这样就能直指这篇课文的主旨:尊严和尊重。
在小组讨论了一会之后我找同学发言。有学生提到了小罗用尊严打动了我。
我追问道:小罗有尊严吗,他那么没地位?
学生重新阅读文本。这次阅读是对文本的重新审视。
学生这次理解了小罗说的:“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的。”这句话的含义。也理解了小罗为什么一定要妻子去职工食堂吃饭。
他一直在努力维系自己的尊严。他辛勤工作,不理会老师们的不礼貌和私下议论;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和粗鲁的学生发生冲突。
但如果这样也不能赢得尊重,他就回家种地去了——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
这节课上完之后,兰同学不肯走,还在问我:人为什么要去惹气性大的人呢?
他是个孤独的孩子。他在班里很少说话。没有朋友。自己一桌。他很有才华,写的文章真实有趣。上次分角色读课文,他居然主动请缨,并且读出了人物性格。
我想他在这篇文章中读出了自己。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串联的意义。老师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回归文本,从另一个角度去寻找、探索。
反刍还做得不够。在第二次小组讨论的时候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没能充分交流、碰撞。
期待下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