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最让你受益匪浅的国学经典类图书是哪一本?
近期我读过的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以自身见解、学力和经验,为我国经典写了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江苏扬州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先生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代表作有《经典常谈》、《诗言志辩》、《论雅俗共赏》、《新诗杂话》、《背影》等。

2023年春季语文教材宣布重新调整,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替换《傅雷家书》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经典名著书目,一月销量超百万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经典常谈》全书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我是两岁宝宝的妈妈,有老师讲四书五经可以给孩子开智慧,老实说,这类国学经典枯燥、难懂,如果是让孩子自己死背,我也并不觉得有开智慧的必要,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先理解,然后再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潜移默化影响他们。
《经典常谈》这本书共十三个小节,朱自清先生以引路人的身份,为我们普通读者系统的介绍了我国国学经典。书中内容广泛,结构清晰,深入浅出,亲切自然的为读者提供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

最开始我只是想先了解一下,看完全书后,我突然对这些经典很感兴趣。
举三个小节《周易》第二、《四书》第七、《史记》《汉书》第九具体说明。
一、《周易》讲八卦的经典
八卦是圣物,辟邪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
朱自清先生在书中介绍了八卦的由来、卜法、地位和影响,以及占卜工具和它的演变过程。用图文辅助说明了八卦的基础知识,《周易》的“易”从最开始“简易”的意思转化成“变化”的意思,其中的演变过程以及与儒家之间的关系。《周易》原只是西周初叶一部切用的筮书(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的书)。筮比卜简易。筮法里有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画,每一画叫做一爻,爻辞以一卦为单位,分别阐释六爻的意义。卦辞(解说整体卦象的文辞)和爻辞(解说爻象的文辞)合称卦爻辞,爻辞一般写于卦辞之后。
在西周初叶,卦数是一定的,每卦、每爻的辞也是一定的,所以当时的卜筮官检查起来,引申推论起来,自然就“简易”了。后来随着历史齿轮的推动,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在战国末期,《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开始是受到阴阳家和道家学说盛行的影响,才开始研究这本书,继而给卦爻辞做了种种新的解释,也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八卦整数“—”是奇数(阳数),代表天;断数“--”是偶数(阴数),代表地。阴阳的观念从男女来的,有天地,不能没有万物,正和有男女就有子息一样,所以三画才能成一卦。卦是表示阴阳变化的,所以《周易》的“易”,也便转成了变化的意思。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上述主要讲的是《经》,下面我们主要讲讲《传》。《传》是对《经》的解说,包括《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和《杂卦》。这些并不是一人一时做出来的,但都出于圣人之手,所以和儒家所谓道统,关系特别深切,这成了他们一部传道的书。《彖》是断定一卦的涵义;《象》推演卦和爻的象,“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的观念;《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尔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其中彖辞断定的涵义,象辞推演的观念,不是真正从卦、爻里探究出来的,那些只是作传的人傅会在卦、爻上面的。这里面包含着多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也正是因为彖象辞和《系辞》中融合多量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故事才使《周易》的地位抬高了,到了汉代,便已跳到“六经”之首了。
朱自清先生在本书中从八卦的基础知识、作用影响,到由来卜法,还有占卜工具及其演变过程,用图片辅助讲解,最后提了《周易》与儒家理论思想和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借由《周易》传道)。直接表明了《周易》地位抬高的原因,是更多与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有关,这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对《易经》的认识太过浅薄了。曾经我以为《周易》只是算命、玄学,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讲解,我发现《周易》真不能用玄学的眼光去看,而是需要用哲学的眼光。古圣人留下的知识经验经过岁月的打磨,聚焦成这一本满是经典的图书,我们应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理性的审视自己,丰满自己。
二、《四书》按普通读者的阅读顺序《大学》《论语》和《孟子》《中庸》
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是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
本节朱自清先生对《四书》详细的介绍了由来及作用,也非常明确地表明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四书》的阅读顺序和这样阅读的原因。朱自清先生在书中也对朱注《四书》表示了极大的肯定,表示朱子的哲学切用于世用。
我们普通人理解中的《四书》,总觉得和我们的生活相差甚远。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讲解,我才发现《四书》与我们心中所想大不相同。朱自清先生推荐我们看朱注的《四书》。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是成人。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细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言,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这也是为什么科举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但考试题目都出自朱注“四书”里的原因。
朱子的那套“四书”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功夫,一面固然是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就如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所言,规定这四本书(朱注),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这种价值也体现在我们现代的教育里。
比如《大学》,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子说它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从前的读书人上私塾,都是从“四书”读起,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仅是正文还有朱熹的小注,读不懂没关系,将来用得着的时候,自然就懂了。这个时候就体现出阅读顺序的重要性了,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继而融贯《中庸》。
《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荀子思想主张之一,便是“人性恶,需要后天文明教化来使其向善。”所以《大学》便是围绕“礼”来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规模大、节目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这也是为什么程子说“初学者入德的门径”。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对于我们现在小儿启蒙开智慧最好不过了。不管以后有怎样的成绩,品德才是人生中最需要重视并且实行的道理。
我这也才意识到,听了老师建议用四书五经给孩子启蒙开智慧,是多么的幸运。
三、《史记》《汉书》“正史”的源头
《史》《汉》二书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的宏大,描写的曲达,同工异曲。二者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的。
本节分别对《史记》《汉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地位影响作了详细的介绍。
《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叙事写人的技术),虽然也有许多异同之处(如文体各有所胜)。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编年记帝王政迹);十表(分年略记世代);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史记》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也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书法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作者司马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因父亲遗命,在做了太史令后,便开始着手整理,直到太初元年(前一〇四),才动手著书。世事无常,天汉二年(前九九)因李陵之事降祸于己身,被处以宫刑。也更是因此大辱令他发愤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的写他的书,希望留个后世名。后来大赦天下,他出了狱,重新被宠信(做了宦官中书令),也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九一),全书才得以完成。
司马迁是窃比孔子的。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始皇焚书事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在《史记·自序》里引董仲舒所述孔子的话:“我有种种觉民救世的理想,凭空发议论,恐怕人不理会;不如借历史现成的事实来表现,可以深切著明些。”司马迁相信礼治胜于法制的。因为他的经历,使得他著书。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也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擅长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史料价值很高,很多历史事实与后来考古发现的都非常吻合。
《汉书》与史记不同的地方在于,虽然《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相对比《史记》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之言,其文简省而明确,《汉书》所包举的更为广大:天地、神鬼、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尽在其中。
《汉书》作者班固,子继父业。父亲死后,开始改撰父亲的书,被人诬陷私改旧史入狱,兄弟班超上书明帝,请求召见,陈明原委后,不料明帝很赏识那稿子,便命班固做校书郎、兰台令史,跟别的几个人同修世祖(光武帝)本纪。永平七年,班固三十三岁,在兰台(皇家藏书处)重写他的大著。大概在建初七年(八二),他的书才大致完成。永元四年(九二),班固的儿子仆人仗势(窦宪)欺人得罪洛阳令种兢,被怀恨在心,窦宪谋反被杀后,班固先只免了职,却被种兢逮捕下在狱里,那时他已六十一岁,受不了那种苦,在狱里死了。和帝得知,觉得很可惜,特地下诏申斥种兢,命他将主办的官员抵罪。班固的稿子便由其妹班昭和马续整理写定。
《汉书》是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班昭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班固父亲)的《后传》做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因此也引发后世的争议,但这并不能否定他润删的地方,颇有别裁,绝非率尔下笔,这也是他的独到之处。
断代的主张是班固的创见,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
朱自清先生在本节后面也放了许多后代名家对史记汉书的对比和评价。班固根据父亲班彪的意见,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气温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范晔在《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瞻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不管后世如何评价,二书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的。
《史记》《汉书》的阅读使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思维提升;里面的历史人物也能让我们很好的了解这个朝代,了解古人的哲学体系是怎样的,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的行为对事件及朝代的影响,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自己;从他人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内部消化后,把他人的经验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让做事做人变得没那么难。
看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让我对国学经典有了新的认知,也认识到了国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孩子的开智慧有很大的帮助,在做人做事上也有千万年沉淀下的学问值得我们成年人去学习。
不管是孩子,还是年轻人,更甚至是老年人,不同的阶段读经典文学,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按历史发展梳理这些经典内容,帮助我们系统的理解、吸收,使经典读物普及到我们普通人。让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也体现了朱自清先生的良苦用心。
《经典常谈》这本书整理起来,句句都是重点。每读一遍你便能发现上一遍遗漏的知识点,我想朱自清先生是欣慰的,因为我在读了全书之后,我真的对他所解读的国学经典很感兴趣,并且想知道的更多。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逐渐开阔,理解越来越顺利,这个发现不禁让我反问自己,脑子,你是不是死于安乐了。
最后引用毛姆先生(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尽相同的,最多只是一定程度的相似而已。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的作品,让我收获颇丰,但它对你的价值,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最终评判。”
© 本文版权归 豆友eMXIGEHDL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