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读书笔记
三个前少女乐队成员在30岁以后走向了不同的人生。有人跟有妇之夫纠缠不清,有人成为了想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自己女儿的母亲,有人成为了默许丈夫出轨的妻子。在他们青春时期,为了乐队闪闪发光的时候,应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最后是什么样的吧。这本书里最亮眼的角色,其实是芙巳子,她可以称之为独立女性的代表,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她以一己之力养活了伊都子,并且带她四处去旅游,但是也许她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才让伊都子为了得到妈妈的夸赞而拼尽全力,但实现不了的时候便会将这种对自己的怨恨转嫁到母亲身上。
三个人物角色都挺饱满的,人物关系和也从她们的上一代衍生到了下一代,书中较多心理描写,东亚女性面对丈夫出轨时的状态,家庭主妇想要买衣服时对丈夫的讨好非常的微妙,也挺真实的。中年女人的各式琐碎,未婚已婚,有孩子没孩子,各有各的烦恼,看似闺中密友,却并不能感同身受。切题:孤身一人也没有问题。所有的一切在那次出逃看海之旅得到升华,大家也各自稳步走向自己的人生。
《刑法》中缺失的虐童罪,年轻有为的夫妇面对女儿被欺侮的态度在俩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墙壁,而年幼的小女孩开始畏惧陌生人的脸孔。
患上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农村女孩,脾气怪异的爷爷一直刻意用自己力所能力的方式去干预女孩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去庇护她。爷爷一死,她变成了一个只有子宫有用的女人。
两个女孩的人生在一场故意为之的事故中进行了调换,从此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个故事里,最无辜的人是最大的受害者。是她的父亲对她不闻不问,母亲对她进行精神虐待。而她和唯一的朋友也不再是一个世界的人,她作为一个无辜的目击者,承受了那场事故的后果。
女孩因为脾气好而受到男生的欺负,因为爱美丽遭到女生的嫉妒,童年阴影导致她在上大学之后习惯性对自己进行自我pua,爱上粗鲁暴虐独断,与她自身截然不同的一个个体,健康、意志和希望都被摧毁,回到农村,人生却被难听的流言蜚语裹挟着继续冲向下坡道。
男友、粉刺、崇明岛、工作室、有妇之夫、离开。女孩看似寻求独立的意义,也获得了一些经济上的成功。但终究,她的安全感来自男人,无论那个男人只是个没品的垃圾还是秃顶的有妇之夫,她的溃败也来自男人。
一个重视自己爱美丽的女生总是会遭到其他女性的恶意中伤,而她以为的爱情,却成了对方无聊之余的谈资,并进行散播。幸而,她变得更好了,她一直在坚定不移的向上。
因母亲结婚的前车之鉴,木兰结婚时有自己的执拗,幸而,她有资格执拗。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上一辈的想法仿佛在她父亲身上重现。一个是想通过不花一分钱娶个儿媳妇来证明自己家的实力,一个是想通过100万拥有一个上门女婿,从此这个家有了所谓意义上的后代了。而两者的对比也能体现出女性与男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差距。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孕妇回到老家待产会遭遇哪些困境,母亲和婆婆拒绝去大城市帮忙照顾小孩。正在上升期的事业,无法割舍的孩子,是多少女性需要面对的难题。
打开这本书,便进入了许多女性面临的困境中,当你读罢意识到这15个困境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会害怕的。感谢这本非虚构的书,一如序言——“作者是在女性世界中探路。”作者的文笔会给我一种清冷感,仿佛在用最平淡的语气讲述着出人意料的反转。
这本书我给了五星,完全是因为他的社会意义,隐藏在每个人的普通名字下的难以揣测的心思,漫天飞舞的网络暴力,你在不知不觉间被影响,被同化,并成为其中自诩正义的一员,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对你认为的坏人进行批判和裁决,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文中表达的许多道理非常的发人深省。作者的诡计在11段穿插叙述中得以实现,让读者被他牵着鼻子走,在阅读中站队的我们像极了书里站队的角色。不停切换大山正纪的视角也让人头晕脑胀,但是越看下去,思路会越清晰,因为对每一个大山正纪越了解,我们越是清楚每一个同名的大山正纪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性格以及性别。
网络暴力是暴力的一种,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对受害者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并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
在“网暴”事件中,一些施暴者往往全身而退,留下受害人承受压力、公众无可奈何。
一直一直很喜欢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但我其实是一个更看重作品的人,而不愿过多去了解创作者本身的故事或者人生,可能是害怕失望吧。觉得了解止步于作品即可,但是遇到吉卜力的天才们这本书时,我还是忍不住翻开了,带着一点好奇,想知道能创作出这些作品的工作室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很庆幸,没有让我失望,铃木的表达非常的幽默诙谐,当中穿插的对于电影和宣传的理解也非常的中肯。工作室里的人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在日本乃至全球动画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跟他们怀揣的赤子之心是分不开的。那是一种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热爱,还有一种要将作品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被刻画得平易近人,他们是脱离于世俗的天才,但是他们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会发脾气会拖延会直面自己的错误。由于宫崎骏和高畑勋的名字太有名,弱化了铃木敏夫这个人的重要性,但是他作为非常优秀的“润滑剂”,在这些天才和投资方之间游刃有余的游走,促成了一部又一部的电影诞生,也是个天才呀!
在书中了解到了许多创作的背景和细节。比如意大利有一种叫‘Ghibli’的军用侦察机,吉卜力工作室的名称便来自于这里,但是应该叫Gi卜力的,宫崎骏奇怪的发音造就了这个工作室稀奇的名字;按照吉卜力的制作速度,一个月的作画产量大约是五分钟;《红猪》所有重要工作都是由女性来完成的;《哈尔的移动城堡》的美术设定参考来自于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地区,这个地方是《最后一课》的舞台。准备有时间了按照时间表将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重刷,会是不同的心境。
阅读时长5小时44分。晚上一点过看完这本书,我闭上眼进入完全黑暗的世界,尝试去感受宋怀萱的无力和愤怒。这是噩梦的延续,故事由宋清泓开篇,他的不忠导致了家庭内核的破碎,仅维持着表面的完好。而他的儿子像他一样,对身边的女性下手,甚至是有血缘关系的妹妹。父亲的忽略,母亲的冷漠将宋怀萱推进了一个自我怀疑的封闭世界,她觉得哥哥在照顾她,不能让哥哥失望,心里这样想着,不知不觉间踏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如果强暴伴随着"无法挣脱"感,女性将陷入极端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内心深处明白这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又无法从这种错误的情景中走出。巨大的痛苦感由此而生,若心理上无法处理,则任何人都会被摧毁。于是,为了解决这个痛苦,被害人从绝望中找到了一条狭窄的道路:爱上施暴者。如果爱对方,这一切都能够解释得通了。这是从不合理中找到合理,从绝望中找到希望。
小鱼是她黑暗世界里唯一的救赎,她像海里即将溺死的人死死的缠绕着小鱼。小鱼给了她平等的友谊,并愿意为了拯救她牺牲掉自己的名声,不惜与家人、老师、学校、乃至整个世界为敌。可惜一个误会让其放弃了自己的诺言,逃离了这个地方。她没问,她也没问。人生有许多遗憾,而当两人再见面,把这个误会说清楚时,发现这个遗憾太痛。
范作为这本书中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也是从单方面为男性解决问题,开始逐渐了解到女性身上的一些困境。但我依旧觉得他俩的秘密在最后的结局里并不能等价交换并抵消,范的秘密是他确实在离婚前多次对前期动手,而吴的秘密则是年少时为了拯救被哥哥长期性侵的朋友,而谎称自己被性侵了。一个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自卑情绪而将别人推入深渊,一个是伸手从别人将深渊里救出来。顺道说一句,这本书结尾的两句非常漂亮,在我看来,是整本书的高潮。
这是我看的吴晓乐的第二本书,她是一个会打动读者的作家,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我能感觉到我通过她的文字与她建立起了一种连接。看完她的第一本《我们没有秘密》后,我迅速找到了她的这本书,开始如饥似渴的阅读。
在书中,跟着她的脚步不断的打开不同家庭一扇又一扇的门,在感叹这人间百态的时候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到一丝的庆幸,但是一些老式的教育方法也曾在我家中上演,这本书中的现实触及的并不仅仅是一部分人,而是家庭教育中的绝大多数人,无论你是父母,还是子女。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驾校学科二。有一天,车上只剩我跟另外一个大姐,之前跟她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也是第一次坐在同一辆车上练车,可能为了打破沉默,她主动做了那个破冰的人,开始跟我讲她刚刚在后座上是在看视频学习,于是我出于你来我往的礼貌,问她在学习什么。这个问句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她开始告诉我她在学习家庭教育的一些内容,之前的她会因为女儿不愿意学习而焦虑导致整夜失眠,无意间进入了这个家庭教育的直播间,学习到了许多方法,认识了许多能互帮互助的人。她说许多家庭的问题在现实中难以启齿,无法告诉朋友更别说同事了,但是可以安心告诉这个网上的小团体中的人,他们会耐心帮她分析,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我能从她的言语中感觉到,她从这个团体中得到了救赎。随后,她给我传播了许多教育的理论,譬如,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之类的话。话里话外,她觉得此刻的自己是一个重生版的自己,但是很遗憾,在车上听到她跟女儿通了两次话,她给我的感觉是在用学来的理论扮演一个善解人意的母亲,内核却是没有变的,依旧会将一些女儿不愿意接受的事强加到她身上。也许她是书里的作者好友的那一类母亲,认为我跟你说了便是跟你商量了饿,即使我从来没想过采纳你的想法,我依旧是民主的,像极了一些单位领导。
我没有做一个母亲的意愿,因为我深知这个角色我做不好,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孩子,大概也有一些原生家庭的影响在里面。这本书中,茉莉是一个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中脱胎换骨的母亲,她在即将要伤害到自己的孩子之前及时刹住了车,这是许多人都做不到的,我想了想,我可能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