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本性、青春期、家庭教育图书帮你避开“书海战术”
前几天,我在相关文章中提到,给大人看的孩子青春期、性教育图书以后再说——
——不用以后了,现在就可以说,因为我发现一般家长只要看以下三本书,就足以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了。
这三本书,我没有局限在性教育、青春期这样窄的范围,而是扩展到通常家庭教育领域。具体是:
第一本,性教育:《重要的“性”,影响孩子一生》;第二本,青春期教育:《有女儿真好》;第三本,家庭教育:《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性教育
《重要的“性”,影响孩子一生》其实就是“‘孩子问、家长答’性教育健康读本”。这本书,没什么高深的,但也不是废话,里面好多常识、观念都是很多成人不清楚或不确切的。内容没啥特别的,就是直给,与孩子相关的所有“性”的方面的问题,直话直说,有啥说啥。这书挺好,足够用了。
还是那句话:要想在“性”的方面教育孩子,大人首先要坦然面对自己。
作者胡佳威是90后,他小时候经常被大人“引导”:只要让大人摸他的小鸡鸡,他就可以得到5毛钱,他发现这一“致富”道路之后,一没钱,就主动要大人摸,以便拿到5毛钱。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他的姑姑。后来,他长大以后,曾半开玩笑地拿同样的“诱惑”去试探他姑姑家的小表弟。最初,价码是5毛钱,小表弟严词拒绝,并辅以“小鸡鸡不能随便让别人摸”的话语。随着价码的提高,变成5块钱时,小表弟就改口说行了。
作者一看,这也不是更有隐私意识啊,只不过是因为物价水平高了,5毛钱已经不好使了而已。作者慨叹,性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我就在想,非典之前,一般人都不注重洗手的习惯,那摸作者小鸡鸡的手,也许刚擤过鼻涕,也许刚择过菜,也许刚摸过生锈的水管……一想到这儿就……噫——(此处要用拉长的河南口音~)
旧事不容细想~
好在到了他小表弟的时候,大家都开始洗手了——
——但也不能摸啊。
好,言归正传。作者强调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一定要使用准确的生殖器名称,比如阴茎、阴道。不要怕被嘲笑。如果孩子在相关课上因说出准确名称而被“嘲笑”了,你要明白,孩子们笑的不是阴茎、阴道这样的词,也不是嘲笑说出这些词的人,而是因为有人说了大家平时都不好意思提及的词语才笑。
其实孩子们在说的时候,并没有像大人那样附加了过多的性含义或其他附加意义。孩子们只是在学习科学知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万一情况下,不幸被哪个变态实施了不良的行为,孩子可以准确地描述出身体被侵犯的部位,而不是用一些躲躲闪闪的俗称,以便大人及时发现变态的恶行。
当然,作者也强调社会规范的存在,也会让家长提醒孩子“在平时生活当中,人们不喜欢在公共场合随意说出这些词。为了尊重别人,我们也应该尽可能不在公共场合或别人面前提起这些词”。
这与《珍爱生命——小学生性教育健康读本》所强调的理念是一致的。
现实当中的实际情况确实很难,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准备好了,但周围环境还没有准备好,总会有格格不入。这就看家长的选择了,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总比万一遭遇侵犯以后无法说出确切部位要好得多。如果班级集体氛围下,还到不了大大方方提及这些科学名称的程度,那么,家庭内部进行性教育就是一个务实的折中选择。
青春期教育
《有女儿真好》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女孩成长的阶段很明晰地分成四个阶段:
探索阶段(0~5 岁)冒险阶段(6~11 岁)自恋阶段(12~15 岁)自主阶段(16~19 岁)
有女儿的家长,可以很有共鸣地感受到这四个阶段的演变。这是大体的划分,当女儿出现相应阶段的特征时,你就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心下了然或更加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应对。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美国“明日之星儿童和青少年咨询服务中心”的创立者和运营者,同时也组织了明日之星夏令营,这是带有心理咨询性质的活动,直接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咨询。两位作者的经验和案例都是亲身实践的结果,比较有针对性,而且言之有物,主题也集中,就是只针对女孩的情况。
这是一本简洁的书,揭示了青春期女孩典型的特征,即上一秒还对父母说“靠过来”,下一秒就说“离远点”。
家庭教育
如果你觉得《有女儿真好》还不够,还想了解更多,我建议看《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这是一本集大成式的作品,足够详细,足够丰富。从它内容的概述上,我们就可以了解这部作品的成色:
抛开你的童年给你留下的障碍;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人一起玩耍;你可以既从孩子的角度,也从你的角度来看事情;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表达真实感受的方法,并确认及想办法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急着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要让孩子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方案;要通过界定自己来设定界限,而不是界定孩子;承认你会犯错;抛开争输赢的传统亲子模式,代之以亲子合作。
本书最大威力就是牢牢抓住“关系”一词,给我最深印象就是注重孩子的感受。在指出问题时,要用“我怎样怎样”的句式,要避免说“你如何如何”,这样可以避免指责的意味。
总的来看,这本书秉持的观点都不是最新的,都可以从之前的各种经典畅销书中找到相关论述,尤其是“我怎样怎样”句式,我很早在之前的书籍当中就看到过。
这本书比之前同类书更晋级的地方在于,作者足够坦率,足够承认现实。以往的书籍,都像是真空式的提纯,都是从现实生活抽离出来,搭建一个理论框架。而这本书却时时提及和认可为人父母的艰难、工作的不易、父母个人生活的休闲和娱乐需求,它都是在考虑到实际生活经验和情境下而给出的方法,很多时候,即便体谅了家长的疲倦、劳累和艰辛,仍旧态度坚决地推动父母去注重孩子感受,注重关系。
总之,作者的角度和姿态很贴心,不是坐在你对面的咨询师,而是与你并肩在一起的帮助者,是贴着你的情境走的。
其实,所有类似心理、情绪、感受、认知之类的家教类书籍,都离不开惯常的那一套,即便给出了实用技巧,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在我看来,如果时间有限,你真没必要一本不落地看尽所有这方面高分好评书,不用再去看诸如《不成熟的父母》《被忽视的孩子》《觉醒的父母》《教出乐观的孩子》之类的书了,看《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这一本就够了。(当然,时间精力因人而异,丰俭由人)
看那么多,很容易精神、心力疲倦,有点类似于“学而不思则罔”,也要考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重要的还是需要进行适配自己家庭实际情况的实践。
最后,这篇文章有个BUG,你发现没?就是只有《有女儿真好》,而没有《有儿子真好》。从我能见到的小学生现状来看,目前是有些“阴盛阳衰”,一个班,经常是女生当班长。这些年来,不论社会上女性主义仍旧如何地不尽如人意,不得不说,人们对女孩的重视,大有超过男孩的趋势。
想想看,现在有谁会说“有儿子真好”?估计得引来吐槽吧:
好什么好!?整天调皮捣蛋的,顽劣不省心,学习也不上心,天天疯玩!
是这样吗?
不过,你还别说,我网上一搜,发现以“有儿子真好”为题写文章的人,竟大有人在。或许以“有儿子真好”为书名的青春期教育书籍也在引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