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只是我从自媒体行业这个切入点看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现象,而表象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说一个人习惯了做事有标准答案,从小到大习惯了沿着前人铺好的路去走,那么在长大以后,TA就很难敢于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开辟出一条新路。为什么一些企业家的家长会允许孩子选择世界顶尖名校上了一半辍学创业?为什么一些创业者相信自己能做从来没有人去做过的事,比如送人上火星?被誉为“硅谷精神之父”的凯文·凯利(Kevin Kelly)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作是去培养一种目前缺乏的文化基因,即对失败的容忍和包容”。这种文化品质的培养,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只有当我们补上这一课,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创新。然而,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我们会缺乏这种文化基因?其实,我们的文化并非缺乏对失败的容忍和包容。在传统文化中,“失败乃成功之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我们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美德。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害怕自己掉队,需要外部的社会认同来实现自我认同,因此更渴望快速成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王败寇的思想渐渐地在我们的心中扎根,我们对成功者顶礼膜拜,对失败者苛责有加,甚至根本没工夫去关注失败者,或者花时间去思考失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财富。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我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使我们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而非长期价值。这种文化基因的缺失也反映在教育上。在教育系统中,我们非常注重考试和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学生被要求死记硬背,而不是去动脑思考问题。这种偏重结果而非过程的教育理念,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也缺乏对失败的容忍和包容。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我们的人才,然后这些人才,会开创我们的企业,发展我们的经济。于是很自然的就会看到,在创新创业领域,我们也习惯了跟风效仿,因为这条路更稳妥。比如我们的互联网公司,很多都是看到了国外的模式和产品,然后“Copy to China”。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ChatGPT等此类生成式AI的出现,一定会加速我们的教育体制作出改变,会让我们看到培养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不然在未来,一方面,我们会看到辛辛苦苦培养了十几年的人才,到头来完败给AI;另一方面,我们会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某某新产品,最先出现在外国,为什么不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