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遇记
查看话题 >洛阳博物馆:要是卡尔维诺来过洛阳,《看不见的城市》得重写
我从长安去洛阳,从西京去东京,好像走了武则天当年走过的路,在这个2023年3月的初春。
除了龙门石窟和牡丹花,当然要去洛阳博物馆看看,这是她的神都,也是在历史中大起大落几度浮沉的城市,从二里头文化到东汉,从魏晋到隋唐,再到河南省的地级市洛阳。

我也是前两天刚在西安跟一个讲解员小姐姐学的,说看这种簋就要从这个角度看,然后把凸起的部分当作鼻子,你就会看到它或兽或人或怪物或动物的一张脸。

实物更加壮观,看起来非常有重量感,如果用来煮牲口,这一顿饭可是吃不少

我又戴着我的越王勾践剑满世界认亲戚了,只是这一站碰上的不是亲戚是冤家——吴王夫差剑。

我一直都很喜欢看博山炉,最有名的当然是在河北博物院看的满城汉墓中的西汉错金铜博山炉。之前看的大部分是金属的,这次看到的是陶瓷的,说实话远没有金属质地来得精致飘逸,但想象力也不输。最有意思的是下面的底座是个张开大嘴的狮子。

这个小甬人也挺好玩的,整体看是个人,但如果只横着看上肢和身体,又像一条鱼。

看到这个我就想起当天上午先去的洛阳古墓博物馆(🔗:电梯摁下B1层,开启阴间一日游——洛阳古墓博物馆),人类想象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下层有兔子走兽,上面有长着翅膀的精灵。要是挨个端详,估计能看大半天,真是戳中了极繁主义爱好者的萌点。

这个东汉石辟邪我之前在资料中看到的都是侧面图或者45度角,看到实物我当场笑出声来,这表情也太卡通了吧?真的能镇住场子吓走盗墓贼吗?

今天来的主要目的就是看这张网红脸,各路新媒体上说它是“来自北魏的微笑”,倒是也贴切。说它是“网红脸”,只是为了表明它既是“网红”又是一张“脸”,可并没有说它长得像“网红”的意思,毕竟这年头说人是网红脸可不是什么好话。

你看,他可一点都不“网红脸”,既没有高山根挺鼻梁,也没有缩鼻翼翘鼻头,更没有轮廓鲜明的下颚线和瘦削的脸型,放在今天,这就叫“大饼脸”,如果街上有个人拥有这样一张脸,你可能不会多看它几眼。
之所以一跃成为“网红”,甚至谓之为美,我认为有三点原因。1.神态之美。神态指的是“神”和由“神”外发出来的“态”,原本平平无奇的五官因为内在的神韵和气质而产生意料之外的魅力。举例来讲有点像我们今天说哪个演员是“整容式演技”,因其气质而忽略客观外形不足。
2.想象之美。因为是残片,所以只有半张脸。不同人眼中的美是不同的,而大家都可以把自己想象中最美的眼睛脑补上去,千人千面。同理可证断臂维纳斯、圆明园。
3.破碎之美。be本身就是一种美学,放在自己身上大家当然希望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但是到了虚拟和艺术的领域,品味更高的人却会推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和露丝死里逃生最后结婚生孩子,这电影还能成为经典吗?
网图大多是45度角,看看正面:

也很美啊,让人叹一口气。
同一个展厅内,还有同样出土于广仁寺的一些残片,一只耳朵:

一截断足:

几张快乐神仙的快乐小脸:

我最爱看佛教造像,又尤其喜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在看的时候会陷入一种浑沌的疑惑的暧昧的痛苦中。虽然痛苦,但忍不住想看,就像伤口要好未好正结痂的时候的那种痒,总忍不住抓破它再疼一次。
它们常让我向往一个拥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会多么的平静快乐,而这种平静快乐是我永远都无法得到的。所以我会劝服我自己,在这一刻假装自己也是佛教徒,放下我自己那些唯物主义的理性批判精神,试着匍伏一次,把自己的精神支柱交出去,好像这一堆石头真的能救赎我一样。是不是很可笑?
但这也就是一晃范的功夫,就像苏格拉底写的那个看过太阳的人,我知道我是没有办法回到山洞中去的。
这个曹魏时期的白玉杯也很有名,认真看了,但没品出好在哪。可能跟年少时读不懂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道理——它是美的,我也没什么错,只是我们之间的时机未到。等我老一老再来看它也不迟。

东汉的鎏金铜羽人,长着翅膀引导灵魂升上天国。

在西安看了很多唐三彩的骆驼了,这里也有一只。骆驼也能是凶猛有力甚至是有些狰狞的,这件事也算是这几天的给我的一个小shock。我印象中的骆驼还是《城南旧事》里英子学骆驼嚼东西的那样子,很温顺的、慢条斯理的。再看这个骆驼,露出尖利的牙齿,好像还在对天空嗥叫,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是一个物种吗?

这个景教经幢,让我想起前几天在西安碑林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谓的景教,其实就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你从侧面还能看到十字架的雕刻图案。十字架坐莲花,中国化得那叫一个彻底,融合得那叫一个怪力乱神,有点像现在考生拜考神、Covid-19大流行的时候拜杨迪,真是很有意思。

一想起来在唐朝就有人过圣诞节,我的心情就很复杂,绝不是仅上面提到的猎奇或者好玩。
每年到了圣诞节,总有人跳出来说“中国人不过阳节”,你自己不过不要紧(其实我也不过),但是跳出来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还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面目就很可鄙,简言之就是很烦人。
这也是我今天逛洛阳博物馆最大的感受,从西汉起就有丝绸之路,到了北魏正是因为开放与融合才使得洛阳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不必说盛唐。文化融合早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就开始了,不然你以为佛教从哪来、辣椒从哪来、琵琶二胡从哪来?你继承的“传统”,是你以为的那个“传统”吗?
可以说你今天所继承的所有“传统”,都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在辽宁省博物馆我们看到,冯素弗墓出土的欧洲玻璃杯是贵族眼中最值钱的奢侈品;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古希腊人发明的“来通”玛瑙杯;而在洛阳博物馆,唐代安菩夫妇墓陪葬的是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和银币——

如果你想追求汉民族的绝对纯粹,追求所谓未受“污染”的传统文化,那是不存在的。
更进一步讲,什么叫文化自信?担心他族文化进来就会污染甚至湮没你自己的文化,这不叫文化自信,而叫文化自卑。讲真,如果你自己的文化真有那么先进和优越,你用得着千防万防吗,用得着担心年轻人过个圣诞节就把你的文化传统过丢了吗?
再进一步说,是妥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他老人家说得真是对。自信从哪来,就是得有钱。有钱了就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包容和好奇,像盛唐一样,任尔东西南北风,各路文化都可以来,因为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反而你看那些走向衰败的时期(我说的主要是明清,切勿自行对号入座),就总陷入扣扣搜搜萎萎缩缩的受迫害妄想症。
此处应该有一句有力的、批判的、无情讽刺的、口号性的金句来结尾,但我实在是想不出来了。再加上今天看了很不痛快的社会新闻,让我的心情更是郁郁。对于时代和时代里的人,我是有些悲观和无语的,那就用无语来结束今天的文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