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进行的都市漫游
新鲜感是最难以回溯的感受。
回想起刚到欧洲生活的时候,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陌生的,街道、商店、建筑,每一件事物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转眼间已经在德国生活了四年,这种感觉很难再有。
不过,最近一年,因为机缘巧合,去了几次英国,算上这一次是三次,对我来说,英国像一本才刚翻开几页的书本,每一页都新奇好看,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想要写下这些新鲜的感受。
伦敦物价很高,前两次来英国,对于伦敦我都只是匆匆一瞥。这次因公出差,公司报销费用,我才得以住在繁华的城市中心,体验了一下伦敦的城市生活。
我住在国王十字车站附近的一间小旅馆里,一晚上的房价高得惊人,房间却非常窄小,让人想到哈利波特栖身的楼梯间。
车站附近办公楼林立,我的公司就在其中一间。早上我在旅店里吃一份简易早餐,然后就背着包,和车站里涌出的人流一起,走向高楼。
这样的感觉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久违,上一次体验应该还是我在北京上大学实习的时候,从三元桥亮马桥的地铁站里出来,也是被这样的人潮裹挟着。

有一天的下班时间,老板安排了聚餐,其余的几天,下班后我都自由地探索这个对于我来说陌生的巨大城市。
我在旅店附近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经过一间pub,门口站满了抽烟聊天的人;经过一间披萨店,店里坐着大笑着晚餐的食客;一间已经打烊的咖啡馆,一间coop超市,一间二手书店。
我在书店里逗留了一会儿,但没买到什么书就出来了。

在街道上漫步的时候,我内心还是有一些伤感,过去和英国相关的全部记忆里,都有前任男友的身影,虽然分手已经过去几个月,但故地重游还是让我有点惆怅。
我走进一间越南餐厅,在人声鼎沸的大堂里找到一个位置,然后吃了很辣的一晚米粉。周围的人都在大声谈笑,分享他们的生活,或者是抱怨他们的工作。我身处他们中间,好像也变成了一个生活在伦敦的人,而这一天只不过是工作日结束后的普通的一天。
很奇怪的,在这个时刻,我感受到和这座城市的一点连接。
周五工作结束得很早,于是我临时决定去大英博物馆。英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很多都免费对公众开放,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点。
因为时间有限,我只看了古希腊和亚洲这两个展区。在我看来,英国博物馆的展品介绍一直都做得很好,用词很简单,介绍的内容也很有趣接地气,不会像德国的博物馆那样写一些抽象的词,看完让人不知所云。
大英博物馆和英国的殖民历史分不开,我目光扫过每一件展品的时候,很难能像平时参观美术博物馆那样,仅仅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去观察它们。我知道它们背后有一些残忍的故事,我竭力不去过深地想,但心中仍然充盈着一种复杂的情愫。
参观完一件展品,而将目光投射向下一件展品的间隙,我从历史的语境中短暂地抽离出来,无意识地观察着我所处的当下。展览馆里聚集着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各种肤色的人,有的人在兴致勃勃地拍照,有的人在安静地看着场馆地图,这样多元的、充满活力的当下,虽然并不能消解掉沉重的历史,但却冲淡了我略微沉重的心情。


从大英博物馆出来,天色已经晚了,但因为不冷,所以我还是在路上散着步。
我穿过一个小小的公园,公园里的路灯昏黄,小路上有跑步的人,长椅上有聊天的人,公园很小,四周被高大的建筑环绕着,透过树影能看到建筑里灯火通明,把公园也照亮了一些。
就是在走进这个公园,看到这样的景象时,我感觉我爱上了伦敦。这样的爱应当不是突如其来的,可能过去几天彷佛融入其中的都市生活让我和它贴得更近,也有可能我前两次的匆忙光顾就埋下了种子。总之,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初春的夜晚,在这样一个小巧可爱的公园里,我爱上了这座城市。

公司报销的住宿只到周四晚上,因此周五我在airbnb上预订了一个房间。我背着登山包,乘坐Overground线到了东边。
伦敦的东边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街道变得拥挤粗粝了一些,不过仍然色彩丰富。我走进了一间非常小巧的拉面店,坐在了吧台边最后的一个位置上。

晚上我住在一栋三层小楼最顶层的房间,连续三天的培训让我很快就睡着了。
周六早上我在一间色彩鲜艳、光线明亮的咖啡馆里吃了早餐,然后背着我的巨大登山包在东伦敦胡乱地走着。我去了两家二手服装店,去了一家书店,路上走不动的时候就在咖啡馆里休息一下。
我一路往南走,走到了brick lane附近,这里的墙上有很多涂鸦,让我想到柏林,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晚上我坐伊丽莎白线到了希思罗机场,我还不能飞回柏林,我要飞去法兰克福,因为下周我要继续在法兰克福出差。飞机晚点了,我只能在机场里坐着,我脑海里出现我在大英博物馆里写的明信片(我旅行会写明信片寄给自己)。
我在上面写:虽然在伦敦的街道上漫步仍然因为他感到伤感,但这次我又有了很多新的体验,是之前和他一起时不曾体验过的。
我知道这张明信片最终会被投进我在柏林的信箱里。
-
爱吃披萨爱流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6-19 23: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