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书/知识类的写法,兼评国内教材
一本书写得好不好,判断的根本标准是是否达到了写作目的。
读书,其实也暗含了一定的目的,总要有所得才行,否则不等于白读了吗?
倘若不考虑以上内容,就个人经验来看,似乎有三种基本组织(organization)模式:笔记式、主题式、递进式。
第一种,又名“面面俱到式”“讲义式”,也可以称为“树状式”;以马工程为代表。目前的国内多数教材,均属于这种。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表面上看,似乎是“大而全”;而且writer为了全,就会把标题起得具体,具体就意味着长度的增加,于是令人生出一种厌烦。
但是我进一步想了想,发现它的问题不在于此,上面的是表面,根本原因是它把知识分隔化了,分隔就意味着斩断联系(至少形式上是这样),这就使得全书内容显得不是一个整体。用初中语文老师的话,就是记“流水账”。
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你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种感觉——这本书所写的内容,就是让你背的,你全部背下来,就能得高分。按这种办法培养人,肯定只能培养出只会记忆、背诵的书呆子。而且枯燥无味,反人性。
典型案例:《社会政策概论》(马工程)
这种类型的,可以当作“百科全书”,供必要时查找、对照、引用
另外,树状式结构不一定都是死板的、差的,也有比较好的。如《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变态心理学》(苏珊·诺伦·霍克西玛)
什么是树状结构?就是全书分1、2、3、4……个部分,然后第一部分再分为(1)(2)(3)……这样的,即“大一二三”套“小一二三”。有没有发现很多论文就是这样的结构(笑
第二种,有些又可以叫做“并列式”;特点是每章/节按照主题进行编排,显得简短凝练清楚。因为有一个主题,writer就可以比较自由地组织材料,因此,后两种会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写作风格。许多论文集也属这种。
实例:《规训与惩罚》 《社会学之思》
第三种,从形式上看似乎属于并列式,但特点在于各个主题之间蕴含着一种主题(全书的主题)的递进;不读前面的章节,后面的便很难读懂。
理工科教材尤甚。应该说大部分哲学都属这类。这二者可以归为一个“公式”:凡是涉及到思想(thinking)、思维、逻辑的,就属于这种
实例:《现象学导论》
以上三种的区分是相对的,并不是完全互斥的;甚至是三种基本模式,而每一具体的书,则是以上几种模式的组合。
其实,很难说《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属于其中的仅仅一种,它区别于第一种的地方在于:加了小标题,于是就不那么死板僵硬了。而且,你能说本书没有在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吗?不可能的。所以,以上三种的区分,只是辨识出它们的差异/特点,完全只是属于其中一种模式的较少
国内教材的其它不足:
缺乏对全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的说明,让人不容易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没有图片,根本不能叫“图书”。
封面单调、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毫无个性。
不注重思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也就是没有“线索”(小说术语)
很少有小标题,全是字,令人“望而生厌”
引入新概念时不介绍其“历史”、思维进路,直接摆个定义,显得莫名其妙
总之,标准是达到写作目的。例如,字典的目的就在于展示全面、琐碎的资料,因此,虽然它可能显得枯燥无味,但你能提出什么更高要求吗?一个科普类的,如果写得一般人看不懂,就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