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針縫針與磁偏角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著述称哲宗元符二年到徽宗崇宁元年(1099-1102)间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宣和五年(1123)徐兢出使朝鲜回国後所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描写航海过程时说:晚上在海洋中看星斗而前进,如果天黑不见星斗,可用指南浮针来确定南北方向。
北宋发明的指南浮针,遂即发展成水罗盘。其指示方向的针位有“单针”和“缝针”,如指向正北的针位记作“单子针”。指向两个方位字夹缝之间的称作“缝针”,例如“丁未针”和“坤申针”就是缝针。因为有了缝针的使用,实际上宋朝的航海罗盘就有48个针位,在世界遥遥领先。
《真腊风土记》载:“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记录航海针位的古代文献,也是古代航海志被称为“针路簿”原因。
到了明末清初,又出现了“对针”的记法,即“对坐针位”,一种简捷明了的注记方式,是航海导航技术的又一次进步。目前已知的最先在海道针经中记载“对针”的是《指南正法》,该书成书于明中晚期。书中记有“尖笔罗共草屿为乾巽对坐”、“大州共草屿为丑未对坐”等条目。
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风水罗盘中的中针、正针、缝针对应于人盘、地盘、天盘,是受航海罗盘单针、缝针的启发而设计的,与磁偏角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在卫星导航普及到手机的时代,了解一下磁偏角还是大有益处的…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徐兢(1091-1153)
《萍州可谈》朱彧(1119)宣和元年版
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记录用指南针航海的两篇古文献,比公元1180年英国的奈开姆记载要早七八十年。
《真腊风土记》周达观(1266-1346)
《指南正法》佚名(明)
地名-磁偏角:
漠河11°00' w
齐齐哈尔9°54'w
哈尔滨9°39'w
长春8°53'w
满洲里8°40'w
沈阳7°44'w
旅顺6°35'w
北京5°50'w
天津5°30'w
济南5°01'w
呼和浩特4°36'w
徐州4°27'w
上海4°26'w
太原4°11'w
包头4°03'w
南京4°00'w
合肥3°52'w
郑州3°50'w
杭州3°50'w
许昌3°40'w
九江3°03'w
武汉2°54'w
南昌2°48'w
银川2°35'w
台北2°32'w
西安2°29'w
长沙2°14'w
赣州2°01'w
衡阳1°56'w
厦门1°50'w
兰州1°44'w
重庆1°34'w
遵义1°26'w
西宁1°22'w
桂林1°22'w
贵阳1°17'w
成都1°16'w
广州1°09'w
柳州1°08'w
东沙群岛1°05'w
昆明1°00'w
南宁0°50'w
湛江0°44'w
凭祥0°39'w
海口0°29'w
拉萨0°21'w
珠穆朗玛0°19'w
西沙群岛0°10'w
曾母暗沙0°24'e
南沙群岛0°35'e
乌鲁木齐2°4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