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人物三四
《明史人物(三四)王 艮》陈再明23.3.27 王艮是明代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他所开创的″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第一个启蒙学派,在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家庭世代煮盐为业。七岁曾入乡塾,十一岁,因家境贫寒辍学。十九岁,奉父命外出经商,到过不少地方。有一次经过孔林时,他有所感蚀地说:″孔子也是人,为什么竟能成为万世之师的圣人?″于是发憤自学,研究起儒家经典。他否认正统思想所讲的″道″的神圣性,而认为"道″应该符合″百姓日用″(吃饭、穿衣等)。 王艮三十八岁时,前往江西拜王阳明为师。他跟王阳明在一个学术问题上辩论起来,但是他还是甘居王阳明门下。王艮拜王阳明为师,直到王阳明死去,前后约八年。其间大部分时间在阳明书院帮助王阳明讲学,也曾到广德的复初书院,金陵的新泉书院讲学,还曾主持过泰州的安定书院。王阳明安葬后,他回到故乡,主要在安丰场讲学,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五十九岁时死去。 王艮在拜王阳明为师以前,曾经说过:″王公论良知,而我谈格物″。在晚年,更形成了自己的″淮南格物之说″。他认为"格物,知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本也″。他从″天地万物一体"这个总命题出发,认为人的身体是"天地万物之本“,也是"天下国家之本″,应该受到重视。由此而进一步导出人己平等的观念,认为″保身"是“本″,"爱人″虽是″末″,然而必须″本末一贯″。 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在晚明时期曾有较广泛的发展。王艮的主要继承者是族弟王栋、王擘、弟子林春、徐樾等。徐樾的弟子有赵贞吉、颜鈞;颜鈞的弟子有何心隐、罗汝芳;王擘的弟子有李贽。这些″泰州学派″的人都有共同的思想倾向,也各有自己的特点。王艮不喜欢著述,所以没有留下任何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