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西部大开发的投资定律(全文)(一、二)
【内容提要】我国西部大开发最缺少的是投资,而投资的主要来源应是国外国内的非官方资本。在市场法治社会中,非官方资本的投向具有趋利性和安全需求,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性工作是做好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投资;利益;安全;利益导向;法制准备
一、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投资来源:国外国内的非官方资本
西部大开发最缺少的要素是投资。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西部地区没有办法在短期内依靠自我供血而成长为经济巨人,因此必须从外部引来投资。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机制历来是先进“帮”后进、先进“带”后进、先进“促”后进;没有一种经济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能够全面快速发展的,吸引外来投资就是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寻求外部的“帮助”。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之后,西部大开发是一种市场行为,其市场和投资主体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国家肯定会有不断增加的投入。但国家财力十分有限,只能对西部的基本建设投资起一个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根本无法解决“大”开发的资金需求问题。因此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投资来源只能是国外国内的非官方资本。
目前国外的非官方资本是非常巨大的,国际市场上的游资每年有几万亿美元。国际上的非官方资本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现在全球的跨国公司已有4万多家,国外分支机构有27万多个,他们控制了国际直接投资的80%。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和投资行为,为发展中国家引进资金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我国西部大开发要做的关键工作是如何把国外的非官方资本大量吸引进来。西部大开发的另一个投资来源应是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民间资本。国内东西部地区差距很大,而且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说明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比西部地区大得多的民间资本,西部地区在大开发中不可忽视这一投资来源。
二、非官方投资的趋利本性和安全需求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投资来源是国外国内的非官方资本,但这些非官方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马恩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0页)。非官方投资是以追逐利益为本,因此只有利益才能把非官方投资吸引过来。
在西部大开发的讨论中,人们常说“人才是根本”、“教育是根本”。其实在大开发的启动过程中,人才和教育都不是根本。比如深圳从前有什么人才呢?可是人才都往那里跑;深圳直到现在都没有一所名牌大学,可是名牌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在全国最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那里有“利益”,和能够顺利获取利益的较完善的“市场机制”。我们有许多落后地区,它们并非不重视人才,遗憾的是它那里没有“金矿”,因此“淘金者”不会到它那里去。如果一个地方找遍每个角落都让投资者看不到一点利益,那么它就不要凑西部大开发的热闹,存留任何一丝吸引投资和人才的幻想;即使你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市场机制”也会无情地粉碎你的梦想。一个地方有利可图,投资者来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吸引人才企业自己会做决定,不用政府去操心。可见吸引人才、发展科技和教育,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只要有利可图,投资就来了;投资来了,人才就来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利益——投资——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大开发没有人才不行,但如果没有利益,没有投资,就永远不会有人才。
投资不仅需要利润,而且需要安全。任何一个投资者,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都希望把钱投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从而平稳地实现其利润。如果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有利可图,但没有安全保障,那么投资者就会裹足不前甚至断然回首。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一个健康的投资人对法治安全的需求超过其对财富冒险增长的需求。现在的发达国家已经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投资利润不是通过原始积累时期那种无法无天的冒险来**,而是要在有利于投资的立法保障下,在良好安全的法治环境中来合法**。因此西部大开发地区要大量引进国外国内民间投资,就必须提供一个能让外来投资“安全获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