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学说
《《孙文学说》的现代意义 》陈再明23.4.12
孙中山先生是伟人,但我在台湾的时候,并不把他当成伟人,反而把他当成是国民党蒋介石的工具。因为每天朝会都要背《国父遣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 -″背得焦头烂额;进入教室,又要听讲《三民主义》(蒋介石修改的《总理全书之一》,讲课的老师,都是一些国民党的党棍,令人讨厌。考大学联考时,要考《三民主义》,占总分数的四分之一(文科要考三民主义、国文、英文、历史四门),这一门分数占的比例最高,又是掺杂了《中国之命运》(蒋介石著),我不喜欢所以考的不好。 可是,1973年,第一次来大陆,才发見,在国庆节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竖立有巨幅的″孙中山先生″肖像,共产党称呼他是″中国民主主义的先驱者″,对孙中山先生非常地崇敬。从那时候起,我对″国父″的印象改变了,改称他为″孙中山先生″,并把原本的《三民主义》和《孙文学说》重新温过。从此以后,我不讨厌他了,反而喜欢他了。还有一个发見,《孙文学说》这本书的″知难行易″,比起王阳明学说的″知行合一″,更有科学性和现代意义。 共产党人怎会崇敬孙中山先生呢?因为他主张″联俄朕共″,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是他生前促成的。1928年4月的蒋介石反革命,并杀害很多共产党人,是违背″国父″孙中山的意志的。在台湾吋认为″国父″孙中山是被蒋介石所利用的工具,这一点虽然没有错。但是,就讨厌了他的学锐,便有很大的借误。因此,把《孙文学说》这本旧书,再现于国人面前,确实具有现代的意义的。 孙中山先生的三大著作,分别为《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孙文学说》,就是″知难行易″学说,他认为知与行的关系,不外乎一,有先行之而不必知者。二,有先行后知者。三,有先知后行者。这三种情况而巳。但是,他要強调的是一,不知亦能行。二,能知必能行。三,知难行易。四,有志竟成。这四种基本理念。 一,不知亦能行 人类的进步,皆发轫于不知而行,这是自然的法则。举凡习练、试殓、探索、冒险这四件事,便是文明的动机。学徒的习练,就是行其所不知,以达到所欲能的。科学家的试验,就是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欲知的。探索家的探索,就是行其所不知,以求所要发見的。冒险家的冒险,就是行其所不知,以建其功业的。由是观之,行其所不知者,于人类则促进文明,于国家则图致富强。所以说,不知而行者,不独为人类所皆行,也是人类所当行,而尤为人类的生存所必行。 二,能知必能行 凡造作事物,必先求知而后才动手去作。其所以然者,无非是避免错误、防止浪费。这样就能收事半功倍的功效。因此,凡能从知识而构成意向,从意向而生出条理,本条理而筹备计划,按计划而工夫。{从意向、可行、计划的三个过程,即今″意向书″、″可行性报告″、″计划书″的称谓)则无论这些事物是如何的精妙、工程是如何的浩大,无不指日可待而能乐見其成。以美国为例,1916年,美国收归铁路为国有,路线总长120万公里(397,014英里),成本196亿美元,合中国銀洋392亿元。工程之浩大,有目共见。可是只要明白科学的原理、四周的情况,由工程师筹定计划,则可按计划而实行了,绝无困难可言。这就是″能知必能行″的范例。 三,知难行易 ″行之非艰,知之维艰″,这就是知难行易。中山先生,把古来的说法″行易知难″,和阳明的说法″知行合一″,统统推翻,提出″知难行易″的《孙文学说》。为了证明″知难行易″,他以饮食、用饯、作文三事为例,继以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七事为证,建立了他的掷地有声的《孙文学说》。 (1) 中国人舌尖上的美食,为各国所不及。尤其豆腐实乃植物中的肉类,也是中国人发明的。可是,人人吃豆腐,却不知制豆腐的方法。也就是终身不知其道的,既如此,吃法却人人知道,而全国不明其理的,又如彼。此足以证明″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道理。 (2) 谁不会用钱?此非先天的良能,而是后天的习尚。人人会用饯,却不知道″日中为市,乃金钱之先河也″。而亚当斯密说″金钱本于货币″,社会主义者谓″全钱本于工人″。这些说法,在用钱的人来说,并不知道,也不必知道,但他只会用饯。此足以证明″行之非艰,知之维艰″的道理。 {3)中国自古以来,无文法、无文理,都是文人多年以来的揣摩,久而忽通,便暗合于文法,并能解析其文章。所以说,人人会写文章,却不知道文法。这就是″行之非艰,知之维艰″的道理。 四, 有志竟成 ″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意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 中山先生追述“十次起义″的失败,而在第十次失败后,竟在同年的十月十日,″辛亥革命″成功了。这说明″有志竟成“的道理,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