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这是一本反映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特点的书
启真馆
2023-04-11 13:20:37 北京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产生出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但切利尼是其中唯一留下自传的人,因而就显得更加珍贵。他的描述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和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全景,其中关于很多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是独一无二的,因而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成为每一个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的人都要参考的重要资料。
概括起来,《切利尼自传》反映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以下几个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是多才多艺的人。切利尼早年跟随父亲学习音乐,长笛吹得很漂亮,后来又学习绘画、金银饰品制作、珠宝镶嵌着色、冲压硬币像章、上瓷釉、石雕、铜像浇铸等技术,各种手工艺活无所不精。尤其是金银饰品制作和雕塑更是出众,被公认为当时意大利最优秀的金匠,也是米开朗琪罗之后佛罗伦萨最杰出的雕塑家。
另外,他还是一个优秀的剑客,一个能百步穿杨的神枪手,一个善写十四行诗的诗人,一个故事大王。他在自传中信心十足地说,他有“一种健全、均衡的素质,让我能够随心所欲地完成我乐于接受的任何作业”,他要“使出浑身解数,在所有这些门类中都做得一样出色”。文艺复兴造就了许许多多像切利尼这样多才多艺的人,当时很多传记除了在书中提到传主的主要成就之外,还谈到他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从但丁、薄伽丘,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无不如此。
当时意大利最有才能的人逐步抛弃了狭隘的乡土观念,喜爱到外面去闯荡。恰如但丁所说:“我的国家是全世界”,“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切利尼从青年时代起便经常漂泊在外,先后到过比萨、罗马、锡耶纳、曼托瓦、那不勒斯、威尼斯、巴黎。在巴黎期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特许他加入法国国籍。他在自传中说:“我知道无论我身在何处,都不会缺衣少食。”研究文艺复兴文化的权威学者布克哈特认为,这一世界主义“就是个人主义的较高阶段”。吉贝尔蒂说:“只有那个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四海为家;他虽然被剥夺了财产,没有朋友,但他是每一个国家的公民,并且能够无所畏惧地蔑视命运的变化。”这些学者和艺术家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打破了中世纪的封建枷锁对人的束缚。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几乎人人都爱吹牛。切利尼也是一个吹牛大王。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每一项成就都极力夸大,夸一个人好简直完美无缺,说一个人坏便一无是处。他周围的朋友对他的赞誉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著名学者和诗人瓦尔基听说切利尼病死了,便写了一首十四行诗悼念他,其中有这么几句:“君生为艺术家盖世无双/到如今撒手去直升天堂/就是在先贤中亦无其匹/尘世间再无人与君颉颃。”把切利尼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些人爱吹牛大概和意大利人的性格有关,其他国家的人文主义者似乎没有这种习惯。但切利尼的夸张并不破坏读者对他的印象。他所说的事情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是他渲染得有些过分而已。读者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人性的弱点但也不乏可爱之处的人,一个张扬个性、敢说敢为、彻底摆脱了中世纪禁俗主义束缚的人。恰如布克哈特对切利尼的评价那样:“无论我们喜欢他或不喜欢他,他依然如故地作为一个近代精神的重要典型而活下去。”
意大利人不仅爱吹牛,而且还善讽刺。但丁诗歌中的嘲笑语言有目共睹。佛罗伦萨人个个都像切利尼一样说话尖酸刻薄,一些人捕风捉影式的诽谤中伤让切利尼吃尽了苦头。当然,切利尼本人的伶牙俐齿也没少挖苦贬损别人。当时意大利流行一种以讽刺为主的三行连环押韵诗,切利尼在狱中便写这种诗来讽刺狱中的生活和他的仇人。他还常将讽刺与他善于描写的特长结合起来,往往三言两语便能将一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他这样描写一个帮他建房子的人:“这个干瘪的矬子手伸出来像个蜘蛛,说起话来像蚊子叫,动作麻利得像蜗牛爬。他总算在一个倒霉的时刻给我运来了石头、沙子和石灰,如果精打细算的话,大概够用来盖一个鸽子窝。”像这样的语言在他自传中俯拾即是。
人文主义者对名誉的追求也是非常强烈的。但丁说,人应该追求知识和不朽。彼特拉克承认,他宁愿名传后世也不愿声闻当时。实际上当时传记文学的发展,也是和这一对名誉的追求分不开的。切利尼写自传的动机也是如此。他在自传中开宗明义:“世间各色人物,如果他真诚善良,只要做出过业绩或类似于业绩的东西,都应该亲笔为自己立传。”为了追求名誉,他不断学习、创新,既要超越古人,也要超越自己。为了追求名誉,他克服重重困难,一定要制成珀尔修斯像,以便证明自己不但是个优秀的金匠,也是个优秀的雕塑家。他在自传中说:“我的珀尔修斯像一旦完成,所有这些痛苦都将转化为齐天的洪福。”他不停地接活儿,接过来马上就开始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样做是“既为名,也为利”。
《切利尼自传》生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处境和地位。从切利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欧洲的艺术家已不再依附于教会,艺术保护人制度已经形成,艺术家接受宫廷贵族特权阶层的委托已成普遍现象。切利尼先是跟着几个师傅当徒弟,学成之后先后为一些枢机主教、贵族、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公爵效力。身为艺术家,他享有很高的声誉,收入也相当可观,但社会地位并不高。用他自己的话说,像他那样的人“可以和教皇、皇帝和伟大的国王在一起侃侃而谈”,但那是仆人和主子之间的交谈,双方的地位绝对不是平等的。
当时的艺人依附于有权势的保护人,主要是为了得到稳定的收入和承担大型工程。切利尼在法国为弗朗索瓦一世效力时,曾与画家博洛尼亚争夺战神玛尔斯像的制作权,在佛罗伦萨时,又与班迪内利争夺尼普顿像的制作权,因为只有君主才有财力制作这么大的像,艺术家只有作为君主的被保护对象,才有机会施展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像切利尼这样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居然在其保护人面前毕恭毕敬,竭力讨好,正说明他当时社会地位低下。
但我们还可以看出来,保护人对他的艺术家仆人也要尽量笼络,给他们各种小恩小惠,以便使艺人忠心耿耿地为自己效力而不至于改换门庭。所以,艺术保护人之间对于有名望的艺术家也进行争夺,互相挖墙脚。切利尼走到哪里,都有达官显贵竭力挽留他,劝他为自己效力。他之所以离开罗马到法兰西,实际上是国王弗朗索瓦把他从教皇那里挖走的。当然,不少保护人雇佣艺术家是因为喜爱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些是在附庸风雅,对艺术并没有什么鉴赏能力,这些人雇艺术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用艺术来装潢门面,同时也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教皇保罗三世在迎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时,不但把切利尼制作的礼物送给了皇帝,连切利尼本人也一并送给了他。这个例子不但说明了艺术家的地位,也说明了艺术家的作用。
《切利尼自传》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道德观念的堕落和社会治安状况的混乱。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从中世纪到现代的一个过渡时期,当时中世纪的旧观念已被打破,新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造成了社会腐败堕落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另外,意大利人特殊的复仇性格和族间仇杀传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在文艺复兴初期,这种状况便已出现。如罗马每天夜里都有人被谋杀,其中包括主教和高级教士。教皇英诺森八世的侄子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被人刺杀的。那个时代给人的感觉是人命很不值钱,杀人如同儿戏。切利尼提到,有人对拉斐尔的画说了一些难听话,拉斐尔的学生便打算将他杀掉。著名传记作家瓦萨里夜里挠痒时,不小心从睡在旁边的一个工匠腿上划拉下来一块皮,这个工匠便存心把他杀掉。如果不是有人劝阻,切利尼杀死的人恐怕更多。教皇听说切利尼杀人之后甚至说,像切利尼这样的人“是不必受法律管制的”,可见当时的法律是个什么概念。
切利尼长年为教皇效力,对教廷神职人员的腐败十分了解。当时欧洲宗教改革刚刚开始,广大教徒反对教会腐败的呼声很高,按说教会应有所收敛。但从切利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会依然是我行我素。教会的肥缺照样随便送人,教皇拥有私生子,很多僧侣染上梅毒(值得注意的是,梅毒是十五世纪末才在欧洲出现)。修道士沦为最不受欢迎的阶层,屡教不改的游手好闲者、没有出息的人才热衷于削发为僧。
读书
思想
文学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启真馆
(北京)
北京启真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全国百佳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
启真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启真馆2025年新书计划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