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史记day5即墨文庙·青岛福柏楼

今天的几站均不属于觅苏记,故标题改为觅史记。
第十三站 即墨文庙
文庙和其所在的即墨古城都是新恢复建筑。









第十四站 百花苑
百花苑里百花盛开,花香扑鼻。




花之安(Ernst Faber,又名福柏)于1839年4月15日生于德国科堡(Coburg)。1858年到巴门(Barmen)一所礼贤会神学院求学;毕业后又先后去巴塞尔大学、杜宾根大学和哥塔大学攻读神学、医学和植物学。花之安于1858年加入德国基督教礼贤会(Rhenish Missionary Society,简称“RMG”),并于1865年作为礼贤会传教士,奉差到中国宣教,于1865年4月26日抵达香港。

花之安在中国35年的宣教生涯中,以“文字宣教”为重点 ,一方面用中文撰写了若干福音书籍和介绍西方文化的着作,其中包括《自西徂东》、《泰西学校论略》(1873年)、《教化议》(1875年)、《人心论》(1879年)、《性海渊源》(1893年)、《中国史编年手册》(1902年)等书;另一方面他也研究翻译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用德文和英文写作,把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系统地介绍到西方世界,其代表作有《儒学汇纂》(德文,1872年)、《中国宗教科学导论》(德文,1873年)、《孟子思想》(德文,1877年)、《中国著名男子名录》(英文,1889年)、《中国著名女子名录》(英文,1890年)等着作。其他代表作还有《德国学校论略》、《经学不厌精》五卷、《明心图官话》、《中国妇女的地位》、《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玩索圣史》、以及《马可讲义》等作品。
在其所有鸿篇巨着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自西徂东》(Civilization, China and Christian),这是一本至今阅读起来依然富有启发性的文化论著。花之安通过中西方文明的具体对比,指出了晚清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现状与西方相比落后的地方,并提出只有基督信仰才能解决中国存在的问题,以福音作为改良中国文化的最佳方案。
我们在百花苑(原万国公墓)里,没有找到花之安的墓碑。我随后发了朋友圈请青岛的朋友们帮忙提供线索,但都是指向这里,那大概率就真是没有了。

第十五站 福柏楼
午饭后步行找到了福柏楼。

1901年9月,同善教会在青岛市区内建立起一座医院,以服务当地的百姓。医院落成之后,以花之安的姓氏“福柏”(Faber)命名(今儿童医院),实现了花之安生前之夙愿。


之后大家在青岛站分别,韦力先生绕道蓬莱继续寻访去了。
祝接下来寻访之路顺利!
感谢一路同行的青睐好友,在这个重启的春天里,我获得了新的力量。
回京
离家时手欠,开了窗......
晚上到家,进屋,
咯吱咯吱咯吱......
借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朝鲜本?和刻本?活字本??? (30人喜欢)
- 图书市集上体验了一把卖书人角色 (21人喜欢)
- 简单爱——古籍修复日常使用工具 (42人喜欢)
- “付之梨枣”——与梨花有缘的原因 (22人喜欢)
- 三星堆笺谱 (3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