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
100个考生,录取10个;为此,考生之间开始相互竞争,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个人成绩提高,录取分数线相应提高。年复一年的考试摆在面前,为了在竞争胜出,家长、学校让自己的孩子、学生尽早准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先是应届生,后来是高二、高一,初中甚至小学、幼儿园,起跑线不断前移。
从整体来看,或者,在一个旁观者看来,这种投入不断增加但总体收益没有改变的内部消耗就是“内卷”。从考生个体层面来看,同样某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付出比以往考生明显增加,所谓“产出/付出”下降,这也被称作“内卷”。但后一种对内卷的理解,显然不恰当。involution(内卷)的本意,是有机体或机体组织向内收缩、挤压的现象。内卷是对整体的变化的描述,而非对个体或局部变化的描述。从个体角度看,自己是内,其它作为竞争对手的考生则是外,既然如此,个体那里只有产出/付出比的下降,没有内卷不内卷的感觉。
据资料介绍,内卷一词最早的引申意义,是用来形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农业。土地有限,农民只能依靠精耕细作来获得更多的粮食,而这种努力并不能带来很多增长,故称内卷。
体育比赛,例如NBA,联盟内部可能也有竞争。为了夺冠,球员增加训练量,俱乐部加大投入,内部竞争加剧。但无论如何努力,冠军只有一个,于是,可能让人联想到招生时的内卷。与招生、选拔时所发生的竞争有所不同的是,球员、球队之间的竞争提升了整体竞技水平,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换言之,竞争使得投入加大,且总体收益有增加,故不是内卷。
历史上,有限的土地收益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矛盾持续不断,而且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掠夺、殖民和战争。战争使得人口减少,殖民缓解了人口过密带来的生存压力,但真正解决矛盾的是产业的多样化,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换一个角度看,当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新生事物就有了出头机会,正是这种在艰难中出现的新生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说,这是自然的法则。
反观我们的内卷,可能有两个问题:1)分数提高了之后,学生的能力或潜质是否相应提高了,大学教育水平是否因此提高?2)在学生、家庭、学校的相互竞争中,有没有看到什么有价值的新生事物诞生?